业务范围 Business Scop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环境影响评价
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环境影响评价
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公示
发布者: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10-22

 

 

 

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 本)

 

 

 

 

 

评价机构:西南交通大学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232

协作单位: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245

201510·成都

 

前 言

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意见指出:要以超常规的速度,紧密结合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环境建设,建设一批构建大城市格局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网构成以“三环、二横、二纵、五射”为骨架的“3225”结构。本项目是泸州市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泸州城区规划路网的完善,为龙马潭区的出行提供便利,强化泸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扩张泸州市城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泸州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根据《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城市道路网规划,蜀泸大道、龙马大道均为泸州市骨干路,是引导城市拓展的先导型基础设施。其中蜀泸大道作为联系城北、中心半岛至城南高速出入口的南北干道;龙马大道向西至城西高速出入口、向北至石洞、机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泸州城区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繁忙、拥堵严重,现有的平面交叉式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已不能适应泸州市快速城市化、建设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打通交通干道,确保干线交通畅通、减少车辆拥堵、提高交通效率迫在眉睫。本项目为龙马潭区道路设施建设项目,对龙马潭区的城市建设是迫切需要的。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交叉口的整体交叉方式改造以及相应的绿化设施、管网设施、人行交通等内容的改造。道路改造工程沿原有道路布线,分为两个部分:蜀泸大道改造长度892m,设计范围为892.337m(K0+000~K0+892.887),其中上跨部分长440m(K0+240-K0+680),起点在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终点巨洋大厦;龙马大道改造长度1157m,设计范围为902.047m(K0+000~K0+902.047),其中下穿部分长490m(K0+190-K0+680),起点在柏缇欧香西门,终点锦华·万象城。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改造部分均为8车道,道路宽度43米,设计行车速度均为50km/h,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非机动车道以现有车行道边线为准,人行道宽度除人行地通出入口需向外延伸,其余与现状一致。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施工期的噪声和粉尘及营运期的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营运期采取绿化、低噪路面等措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经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拟建道路沿线公众参与调查表明,当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均支持该项目建设。综上所述,本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第21号令《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本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二条“城市基础设施”第3款“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为鼓励类建设项目。2013年7月31日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了《关于缓堵保畅工程5个交叉节点改造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泸市发改投资[2013]503号),批准本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本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此,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建设地区环境初步调查,通过对建设地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和该项目有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在结合该项目的污染特征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本报告书编制过程中,环评单位得到了泸州市环保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等单位及沿线各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目  录

1总则............................................................................................................................... 1

1.1 项目背景................................................................................................................ 1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7

1.3 编制依据................................................................................................................ 7

1.4 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 11

1.5 评价标准.............................................................................................................. 13

1.6 评价等级.............................................................................................................. 16

1.7 评价范围及评价时段........................................................................................ 17

1.8 外环境关系、环境保护目标及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18

1.9 评价内容、重点及方法.................................................................................... 24

1.10 评价工作程序................................................................................................... 26

2道路交叉口现状........................................................................................................ 28

2.1 原有道路概况..................................................................................................... 28

2.2 原有项目产污情况............................................................................................. 29

2.3 原有项目存在的问题........................................................................................ 30

3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31

3.1 工程概况.............................................................................................................. 31

3.2 地理位置.............................................................................................................. 31

3.3 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 32

3.4 交通量预测......................................................................................................... 33

3.5 建设规模及项目组成........................................................................................ 34

3.6 主要工程概况..................................................................................................... 37

3.7 施工组织方案..................................................................................................... 51

3.8 工程占地与拆迁安置........................................................................................ 54

3.9 工程工艺流程及产污分析................................................................................ 55

3.10 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59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6

4.1 自然环境概况..................................................................................................... 66

4.2 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2

4.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5

4.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77

4.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79

4.6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83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5

5.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85

 

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87

5.3 声环境影响分析................................................................................................. 91

5.4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06

5.5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07

5.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12

5.7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13

6环境风险分析........................................................................................................... 114

6.1 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114

6.2 环境风险预测评述........................................................................................... 116

6.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18

6.4 应急预案............................................................................................................ 120

6.5 危险品运输事故处置措施.............................................................................. 123

6.6 小结与建议....................................................................................................... 125

7水土保持方案.......................................................................................................... 127

7.1 水土流失现状及影响因素.............................................................................. 127

7.2 水土流失预测................................................................................................... 129

7.3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 130

7.4 预测参数的确定............................................................................................... 133

7.5 水土流失预测成果........................................................................................... 134

7.6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134

7.7 综合分析及建议............................................................................................... 135

7.8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40

8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42

8.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42

8.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49

8.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对策.............................................................................. 154

8.4 环保投资估算................................................................................................... 154

9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156

9.1 清洁生产............................................................................................................ 156

9.2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 156

10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计划................................................................................... 157

10.1 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157

10.2 环境监测计划................................................................................................. 160

10.3 环境监理.......................................................................................................... 161

10.4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内容与要求........................................................... 165

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7

11.1 项目带来的环境损失..................................................................................... 167

 

11.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7

11.3 环境工程投资估算及其效益分析............................................................... 169

11.4 结论.................................................................................................................. 170

12公众参与................................................................................................................. 171

12.1 公众参与的目的............................................................................................. 171

12.2 公众参与的实施............................................................................................. 171

12.3 调查结果分析................................................................................................. 173

12.4 总结.................................................................................................................. 178

13结论......................................................................................................................... 179

13.1 工程概况.......................................................................................................... 179

13.2 产业政策符合性............................................................................................. 179

13.3 规划符合性..................................................................................................... 180

13.4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181

13.5 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182

13.6 水土保持.......................................................................................................... 184

13.7 环境风险分析................................................................................................. 185

13.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85

13.9 环保投资.......................................................................................................... 185

13.10 公众参与........................................................................................................ 185

13.11 结论................................................................................................................ 185

13.12 建议................................................................................................................ 186

 

 

 

 

附图                                                                                                                                

附图1 本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 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附图3 龙马潭区土壤侵蚀分布图;

附图4 项目所在地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5 项目外环境及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

附图6 蜀泸大道平面布置图;

附图7 龙马大道平面布置图;

附图8 蜀泸大道纵断面图;

附图9 龙马大道纵断面图;

附图10 本项目平面布置总图;

附图11、12 表土堆场、临时排水沟设计图;

附图1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图;

附图14 水土保持措施及监测点布局图;

附图15 施工营地水保措施设计图。

附件:

附件1 本项目授权委托书;

附件2 本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附件3 本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附件4 本项目选址意见书;

附件5 本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附件6 本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标准函;

附件7 本项目环境监测报告;

附件8 第一次公示;

附件9 第二次公示;

附件10 公参统计表及样表;

附件11 水保批复。

 

 

 

1总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由来及建设的必要性

泸州市为四川省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川渝黔滇结合部,属四川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对泸州市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东方酒城、四川首港、四省毗邻之心(四省要会)。同时,泸州是国家公路枢纽城市之一。根据《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泸州市被列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川南唯一入围的城市。如此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地位使泸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蜀泸大道是泸州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同时也是连接厦蓉高速(隆纳段)的主要进入口;龙马大道是连接城西片区与龙马潭区主要交通要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泸州城区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繁忙、拥堵严重的平面交叉式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已不能适应泸州市快速城市化、建设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打通交通干道,确保干线交通畅通、减少车辆拥堵、提高交通效率迫在眉睫。

根据《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泸州整体城市结构规划为“一核三次,八大功能组团”,泸州主城区将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和一区二轴”的空间格局。本项目位于中心城区,是全市商业、综合服务及文化会展复合中心。根据泸州市都市区的发展形态,龙马潭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组团,在泸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需要新的城市空间以容纳城市中心区功能的升级。在这一大背景下,本项目本着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条件,结合当前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现代科技服务中心,打造龙马潭区城市商务办公功能区,达到推动整个泸州产业向高科技方向纵深发展、促进龙马潭区的扩展和功能的充实,同时疏导交通,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多重目标。因此,本项目利用现有交通条件,建设立体式交叉口,减少车辆交织点,确保主干道蜀泸大道畅通,同时减少龙马大道车辆的排队时间,极大改善沿线交通状况。

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7月31日出具了《关于缓堵保畅工程5个交叉节点改造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泸市发改投资[2013]503号),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泸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局2015年8月13日颁发本项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泸住建规路选(2014)011号)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泸住建规路用(2014)011号)。

1.1.2 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为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第21号令《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本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二条‘城市基础设施’第3款‘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本项目设计的道路宽度为43米,不属于“第二类‘限制类’中‘1、用地红线宽度(包括绿化带)超过下列标准的城市主干道路项目:小城市和重点镇40米,中等城市55米,大城市70米(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主干道确需超过70米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有专项说明)’”。因此,本项目为鼓励类建设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

1.1.3 与相关政策、规划的协调性

1、与泸州市路网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泸州市现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运输为泸州市最主要运输方式,以隆纳高速公路、国道321线、省道219线为纵向轴线,省道207线、307线、308线、309线等四条省级干线公路为横向骨架,配合以重要的县域公路为支线,构成泸州市干支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道路网将形成组团间“环路+放射路”路网主骨架和组团内部自由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内环为综合性环线,外环为货运交通环线,放射路为联系各片区组团的干道。规划设置内环加十字的快速公交骨架,同时预留轨道交通。

从“十二五”开始,泸州市开始着手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完善城镇道路网络体系。根据《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新的规划思路,城市道路网规划,分为城市骨干路网规划、城市快速路系统和重要交通节点。其中骨干路网是支撑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性干道系统,是引导城市拓展的先导型基础设施。配合城市一个中心主城区和三个产业新城的空间布局形成“环形放射”的道路交通主骨架:(1)内环:生活性环线,主要解决组团间通勤交通。(2)外环:结合成自泸赤高速城区段改造为东部产业大道,建设城市交通外环线,主要解决各产业区和货运港口站场的货运交通。(3)射线:蜀泸大道联系城北、中心半岛至城南高速出入口的南北干道;机场快速至小市、中心半岛旧城;茜草、沙湾的干道;龙马大道向西至城西高速出入口、向北至石洞、机场;联系城西、中心半岛、茜草、高坝的东西干道;蓝安路向东至沙湾、泰安、黄舣;各条干道连接中心主城区和各大片区组团。同时,各片区组团之间形成多个内部环形交通系统。同时,规划重要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等级规划互通式立交与分离式立交建设。

本项目是泸州市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泸州城区规划骨干路网的完善,同时为龙马潭区的出行提供便利,强化泸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扩张泸州市城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泸州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以主城区建设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

本项目属于泸州市城区骨干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按道路等级立交建设。因此,项目建设符合泸州市路网交通规划。

2、与《泸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泸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交通设施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加快城市干道改造工程,改善和加强城市建成区公交、出租车场(站、点)设置,优化城区交通管理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本项目属于泸州市城市骨干道路交叉后改造项目,是泸州市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泸州市城区交通管理,分流城区交通压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泸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要求。

3、与泸州市城乡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泸住建规路选(2014)011号)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泸住建规路用(2014)011号)用地性质为城市道路用地,同意本项目的选址和建设。

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泸州市城乡规划要求。

4、与泸州市总体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确定的泸州中心城区主要为宜泸渝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隆纳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及周边相邻区域。

根据规划泸州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两副、八大功能组团”。一核——由中心半岛、城北、茜草组成全市商业、综合服务及文化会展复合中心。两副——南部副中心、北部副中心。八大组团:

(1)城北功能组团:以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商务办公、商贸服务及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

(2)高坝功能组团:以区域物流中心和临港产业为主的功能组团。

(3)沙茜功能组团:以文化会展、休闲旅游、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

(4)城南功能组团:以都市工业、产业服务中心和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

(5)中心半岛功能组团:以行政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

(6)安富功能组团:以能源化工循环产业、仓储物流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

(7)泰安——黄舣功能组团:以机械、酒业产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功能组团。

(8)安宁——石洞功能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临空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及商贸物流为主的功能组团。

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位于中心城区。依据《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和用地规划布局,本项目所在地的中心城区规划是全市商业、综合服务及文化会展复合中心,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本项目有利于龙马潭区域的道路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泸州市开发的步伐,是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内容之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中心城区乃至泸州市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5、本项目与泸州市打造“两江四岸”规划相契合

泸州肘江负山,枕带双流,长江、沱江绕城而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两江四岸”美丽景观。2012年5月22日,泸州市通过了《泸州市“两江四岸”整体规划建设暨整治工作的意见》和《泸州市“两江四岸”规划建设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规划,2012年泸州市已重点完成“两江四岸”建成区范围的游乐设施、鱼馆、餐饮趸船、水产养殖设施、采砂设施等统一整治,基本完成鱼馆、城市游乐设施集中经营点的规划建设;2013年重点完成滨水区域风貌塑造和景观打造。

本项目的建设,是泸州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志性工程,对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两江四岸”,提升城市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工程的建设顺应了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心声,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程的建设必将成为泸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泸州市“两江四岸”规划。

6、与沿线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工程区划的协调性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经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满足泸州市环保局批复执行的各项环境标准的要求,道路沿线环境质量能够满足相应的环境功能要求。

1.1.4 选址合理性分析

1、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是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为缓解当地交通压力建设的交叉立交桥,无比选方案。

项目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工程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古迹。项目沿线主要分布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居民居住小区,无明显的环境制约因素。根据现场勘查,项目所在地交叉口绿化植物有8棵名木古树——小叶榕桩景,需依法保护。在施工期间,依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保护。因此,是不会对古树名木产生影响。

泸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局2015年8月13日颁发本项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泸住建规路选(2014)011号)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泸住建规路用(2014)011号),因此,项目用地规模适当,符合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原则。

综上所述,本项目用地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选址合理。

2、平纵断面规划合理性

(1)平面布置

路线平面线形与现有道路一致。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K0+240-K0+358.5两侧设置挡墙,K0+358.5-K0+606.5为上跨桥部分,K0+606.5-K0+680两端设置挡墙。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 K0+505段,其余位置设置挡墙。为组织蜀泸大道人行交通,于蜀泸大道桩号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其中辅道平面线形均与主线一致。

(2)竖向布置

蜀泸大道主线K0+000~K0+240及K0+680~终点高程与现状一致,上跨部分K0+240~K0+680段。辅道与原有道路高程保持一致。全线最大纵坡5.0%,最小纵坡1.18%,最小竖曲线半径950米,于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1号人行地下通道最低点标高为269.15m,原道路路面标高为277.27m,高差为8.12m。2号人行地下通道最低点标高为272.77m,原道路路面标高为280.64m,高差为7.87m。

龙马大道主线K0+000~K0+190及K0+680~终点高程与现状一致,下穿道部分为K0+190~K0+680段,其中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K0+505段。下穿道主线最低点位于桩号K0+410处,高程为270.087m,与原有道路路面高差为8.86m。全线最大纵坡5.45%,最小纵坡0.31%,最小竖曲线半径950米。辅道与原有道路高程保持一致。

3、临时用地选址合理性分析

(1)施工道路

施工道路依托现有城市道路。

(2)施工营地

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在施工营地居住,因此仅在地面工程中的人行道上设置一处占地面积为0.03hm2的临时施工营地,用于建设项目部、堆放材料、钢筋加工等。

(3)表土堆场

本工程剥离表土量1090m3,剥离的表土需设置表土堆场堆放,待施工结束后用于新增绿地内绿化覆土。表土堆场设置在地面工程上,平均堆高3m,占地面积约为0.05hm2。施工工期短,堆土的防雨布覆盖措施。

(4)弃土场

本项目为改造原有道路,土石方主要来源于蜀泸大道桥梁工程两端的引桥、龙马大道隧道工程以及人行地下通道的开挖与回填。

经土石方平衡分析,本工程土石方工程总量16.68万m3,其中挖方8.34万m3,填方2.72万m3,弃方5.62万m3。弃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由土方接收单位泸州沱江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不另设集中的土石堆放场地。弃土场位于龙马潭区云台村,距离本项目约3公里。弃土场容量约22万m3,目前已堆放了约10万m3的弃土,剩余容量约12万m3,能够容纳本项目弃土。

因此,本项目临时用地选址合理。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1.2.1 评价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文件规定,为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控制新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凡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对该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监测与评价,全面了解沿线的环境质量现状。

(2)通过对该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述、预测,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3)根据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和建议,并反馈于设计,将工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达到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两者协调发展的目的。

(4)结合公众参与,弥补环境影响评价可能出现的疏忽和遗漏,进而使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环境及管理更趋完善与合理,力求本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最优化的统一;为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并给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1.2.2 评价原则

本工程为交通线状工程,具有敏感点多和影响面广等特点,本次评价采用“以点为主、点线结合、突出重点、反馈全线”的评价原则。选择沿线敏感点作为重点评价,同时考虑工程建设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

1.3 编制依据

1.3.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公布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04年8月28日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修订,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实施。

1.3.2 国家相关法规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国务院令〔1998〕25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284号,2003年3月20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04号,1996年9月30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1998年12月27日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77号,2003年5月18日实施;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国发办[2005]45号等。

1.3.3 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2015年6月1日实施;

(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2000年11月26日实施;

(3)《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令;

(4)《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94号,2003年5月27日实施;

(5)《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2001年1月8日实施;

(6)《关于开展交通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交环发[2004]314号;

(7)《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05]441号,2005年9月23日实施;

(8)《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07号;

(9)《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0)《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7]184号;

(11)《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7]37号,2007年3月15日实施;

(1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2006年3月18日实施;

(13)《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1990]17号令;

(1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2000年10月;

(15)《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环保部、中国科学院2008年第35号公告,2008年7月18日;

(16)《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3.4 地方法规、规章

(1)《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9月24日施行;

(2)《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012年9月21日修正,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3)《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4)《关于规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通知》,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川环发[2003]5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灰霾污染防治的通知》,川办发[2013]32号;

(6)《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川环发[2013]78号;

(7)《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5年度实施计划》,川办函[2015]59号;

(8)《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泸州市实施方案》。

1.3.5 技术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路建设项目》(征求意见稿);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2008);

(10)《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

(1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HTJ/T006-98);

(1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50433-2008);

(1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1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

(15)《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3.6 技术资料及项目有关文件

(1)《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4年3月;

(2)《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2015年8月;

(3)《关于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执行环境保护标准的函》(泸龙环建函[2015]32号),泸州市龙马潭区环境保护局,2015年8月26日;

(4)《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5)《关于缓堵保畅工程5个交叉节点改造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泸市发改投资[2013]503号),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局,2013年7月31日;

(6)《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泸住建规路选(2014)011号),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5年8月13日;

(7)《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泸住建规路用(2014)011号),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5年8月13日;

(8)其它相关文件。

1.4 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

1.4.1 主要环境问题识别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并结合项目地区的环境特征,对本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其结果见表1.4-1。

表1.4-1 主要环境问题识别结果

时段

影响类别

产生影响的行为

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识别

施工期

社会

环境

车辆运输

工程材料运输将加大周围道路的交通压力,使沿线交通受到干扰,将给周边居民的出行、工作、生活带来影响和不便。

生态

环境

施工过程

施工机械的活动、路面开挖等将造成景观破坏,动植物生境破坏。

土方工程

工程取土、建筑垃圾的堆放会占用当地土地资源,如措施不当,会给当地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并可能造成局部水土流失。

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环境

空气

道路施工、车辆运输

施工过程中的开挖、回填以及水泥、粘土、砂石等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运输过程中沿途散落及运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粉尘。

施工机械

燃油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增加,必然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

路基施工

挖出的淤泥、废渣及施工机械泄漏的废油污都有可能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可能随雨水流入水体,从而使悬浮物和总溶解性固体含量增加,水体的浊度增大,造成水体污染。

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如处理不当有可能对地表水造成污染。

噪声

路面开挖、运输和各种施工机械

各种施工作业如大型挖土机、钻孔机、打桩机、空压机及压路机等以及各种重型运输车辆、建筑物拆除等作业产生的噪声。

固废

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0kg/d。

营运期

社会

环境

车辆运输

本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原有地区道路交通的现状,提高了路面质量和公路两侧边坡防护水平,设计了交通安全标示,从而提高了该路段行车安全,促进了道路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生态

环境

绿化工程

通过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将为沿线环境带来有利的影响。包括美化区域景观,补偿因工程占地造成的生物量损失,降噪吸尘。

环境

空气

车辆行驶

道路的建设将使沿线车流量相对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含有NOx等污染物,可能增加沿线的大气污染负荷,但道路级别和质量的提高,相比乡村土路,从全市范围看,对改善大气环境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表

路(桥)面径流

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min,会对地表水水质有一定影响。初期雨水可接入雨水管网。

噪声

车辆行驶

由于公路车流量的相对增加,其交通噪声将对线路两侧敏感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固废

人为抛弃

过往车辆行驶中人为抛弃的生活垃圾。

 

1.4.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与筛选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识别结果,采用矩阵法对可能受本工程影响的环境要素进行识别和筛选,其结果见表1.4-2。

表1.4-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结果一览表

        环境要素

 

项目

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

交通

居民

生活

景观

绿化

水土

流失

水环境

环境

空气

噪声

施工期

道路施工

-1S

-1S

-1S

 

-2S

-1S

-1S

 

施工机械

 

 

 

 

 

-1S

-1S

-2S

土方工程

-1S

 

-1S

 

-1S

 

 

 

施工人员

 

 

 

 

 

-1S

 

 

营运期

车辆行驶

+2L

+1L

 

 

 

 

+1L

-1L

绿化工程

 

+1L

+1L

+1L

+2L

 

+1L

 

 

注:“+”表示正影响;“-”表示负影响;

“1”表示影响较小,“2”表示影响中等,“3”表示影响较大;

“S”表示短期影响,“L”表示长期影响。

1.4.3 评价因子

根据该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所在地环境状况,确定评价因子如下:

1.4.3.1 现状评价因子

环境空气:PM10、NO2、SO2

地 表 水:pH、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石油类

声 环 境: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

社会环境:交通、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动植物及生态多样性

1.4.3.2 影响预测评价因子

环境空气:NO2、颗粒物、CO

地 表 水:SS、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

声 环 境: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

社会环境:交通、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动植物及生态多样性

1.5 评价标准

该项目环境质量标准由泸州市环境保护局批复确认,具体标准如下所示。

1.5.1 环境质量标准

1.5.1.1 环境空气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表1.5-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二级) 单位:mg/m3

          项目

标准

SO2

NO2

PM10

CO

PM2.5

备注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

0.50

0.20

-

10

-

1小时平均

0.15

0.08

0.15

4

0.075

24小时均值

0.06

0.04

0.07

-

0.035

年平均

 

1.5.1.2 地表水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

1.5-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Ⅲ类水域标准) 单位:除pH外,mg/L

项目

pH

高锰酸盐指数

BOD5

氨氮

石油类

标准值

6~9

6

4

1.0

0.05

 

1.5.1.3 地下水

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表1.5-3 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Ⅲ类标准)

项目

pH

总硬度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总大肠菌群

标准值

6.5~8.5

450

3.0

0.2

3.0

 

注:单位:pH无量纲,总大肠菌群:个/L,其他:mg/L

1.5.1.4 声环境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4a类标准,距公路红线35m以内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距公路红线35m以外区域执行2类标准;沿线特殊敏感建筑,如学校、医院等,室外昼间按60dB、夜间按50dB执行。

道路两侧红线外35m以外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道路两侧红线外35m以内执行4a类标准,但学校、医院等特殊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表1.5-4 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区域

标准类别

等效声级LAeqdBA

昼间

夜间

红线外35m以外、红线外35m以内特殊敏感点

2类标准

60

50

红线外35m以内

4a类标准

70

55

 

1.5.1.5 水土流失

本项目为建设类项目,线型工程。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水利部办公厅,办水保[2013]188号),项目区不属于*********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根据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审查若干技术问题暂行规定》的函(川水函[2014]1723号)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暂不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待全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完成后,按公布的划分成果执行。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二级标准。

表1.5-5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项目名称

二级标准

修正值

采用标准值

施工期

试运行期

降水量修正值

土壤侵蚀强度修正值

地形修正值

施工期

试运行期

扰动土地整治率(%)

*

95

 

 

 

*

9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85

+2

 

 

*

87

土壤流失控制比

0.5

0.7

 

+0.3

 

0.5

1.0

拦渣率(%)

90

95

 

 

 

90

95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5

+2

 

 

*

97

林草覆盖率(%)

*

20

+2

 

 

*

22

注:表中“*”号表示的指标值,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监测获得,该值为动态值,无强行指标,但该值的监测资料要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1.5.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5.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具体取值见表1.5-6。

表1.5-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新建标准

序号

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监控点

浓度(mg/m3)

1

颗粒物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2

氮氧化物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0.12

 

1.5.2.2 噪声排放标准

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数值见表1.5-7。

表1.5-7 施工期噪声标准

时段

昼间

夜间

标准值dB(A)

70

55

 

1.5.2.3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标准。具体数值见表1.5-8。

表1.5-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一级标准  单位:除pH外,mg/L

序号

项目

一级标准

1

pH值

6~9

2

SS

70

3

COD

100

4

BOD5

20

5

氨氮

15

6

石油类

5

 

1.5.2.4 固体废弃物标准

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第Ⅰ类工业固体废物相关规定及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等3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公告2013年第36号)的相关要求

1.5.2.5 水土流失

项目区属于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评价执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及《土壤流失强度分级判定标准》,标准分级祥见表1.5-9。

 

 

 

 

 

 

表1.5-9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级别

平均侵蚀模数[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

<500

<0.37

轻度

500~2500

0.37~1.9

中度

2500~5000

1.9~3.7

强度

5000~8000

3.7~5.9

极强度

8000~15000

5.9~11.1

剧烈

>15000

>11.1

1.5.2.6 生态环境

以不减少项目区域内珍稀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准。

1.6 评价等级

1.6.1 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本项目属于城市主干路建设,故确定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1.6.2 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建设施工期污水排放量较小,可能影响的水体为沱江,道路营运期不设养护工区及服务区,无污水排放,因此,本项目外排废水类型为简单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6.3 声环境

本工程按照城市主干道城-A级设计,本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2类地区,根据泸州市规划,道路两侧主要为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项目声环境按二级工作等级评价。

1.6.4 生态环境

根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划分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6-1。

表1.6-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面积≥20km2

或长度≥100km

面积2-20km2

或长度50-100km

面积≤2km2

或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占地类型为城市道路用地,主要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道路沿线属生态环境一般区域,工程线路长度1794.384m(约1.794km),总占地面积为13.51hm2(即0.1351km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6.5 地下水环境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本项目属于Ⅱ类项目(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工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本项目不取用地下水,项目施工过程中单日排水量较小,运营后不产生排水,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小,根据现场勘查以及项目所在地地下水水文地质资料,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不敏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弱,故而项目地下水环境按照三级工作等级评价。

1.6.6 环境风险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本项目本身不存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不构成重大危险源,因此,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1.7 评价范围及评价时段

1.7.1 评价范围

1.7.1.1 环境空气

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

1.7.1.2 水环境

该项目建设过程周边地表水体为沱江,故水环境评价范围为沱江相对项目建设地上游500m,下游1500m范围内的水体。

1.7.1.3 噪声

道路中心线外两侧各200m范围内。

1.7.1.4 生态环境

临时施工场地、表土堆场等临时用地界外100m;施工便道中心线两侧各100m;道路红线两侧各300m范围内。

1.7.1.5 地下水环境

项目建设区域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水文地质单元(项目区附近20km2)。

1.7.2 评价时段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建设期(施工期)和营运期2个时段。

建设期:计划工期为2015年11月~2016年6月。

营运期:2016年、2021年、2026年和2035年。

1.8 外环境关系、环境保护目标及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1.8.1 外环境关系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道路改造工程沿原有道路布线,分为两个部分:蜀泸大道改造长度892m,设计范围为892.337m(K0+000~K0+892.887),其中上跨部分长440m(K0+240-K0+680),自北向南,进行改造,起点在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终点巨洋大厦;龙马大道改造长度1157m,设计范围为902.047m(K0+000~K0+902.047),其中下穿部分长490m(K0+190-K0+680),自西向东进行改造,起点在柏缇欧香西门,终点锦华·万象城。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改造部分均为8车道,道路宽度43m,设计行车速度均为50km/h,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非机动车道以现有车行道边线为准,人行道宽度除人行地通出入口需向外延伸,其余与现状一致。

本改造工程不涉及拆迁安置问题。

本项目外环境关系见下表1.8-1:

 

 

表1.8-1 本项目外环境关系表

序号

桩号

道路长度

首排房屋距路红线的距离(m)

相对路面高差m

外环境关系及距离

现场照片

蜀泸大道

1

K0+000~K0+460

460m

32

0

各类商业、企业建筑及住户,包括泸州市奥体公园、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

 

2

K0+520~K0+892.337

372.337m

32

0~13

各类商住、企业、机关单位,包括巨洋大厦、巨洋国际大饭店、泸州市物资集团大厦、成都海关驻泸州办事缉私分局等

 

 

 

龙马大道

1

K0+000~K0+260

260m

32

0~15

各类住户、商店,包括柏缇欧香西门、柏缇欧香小区(约800户)等

 

2

K0+260~K0+700

440m

32

-4~0

各类住户、商店、企业,包括龙西苑小区(1080户)、北城天骄小区(约1460户)、黔程汽车会所、中国酒城大剧院等

 

 

 

3

K0+760~K0+902.047

142.047m

32

0~15

各类住户、商店、机关单位,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泸州市地税局、四川省泸州质监局、四川锦华·万象城(约1500户)、佳艺美庭家居商城等

 

 

 

                 
 

 

 

拟建道路征地由泸州市国土局统一进行,地方政府配合进行。本工程不涉及拆迁安置。

1.8.2 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工程设计初步资料及现场实地踏勘和调查,确定了声环境、环境空气、水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保护目标。

1.8.2.1 社会环境保护目标

拟建道路社会环境主要保护目标见表1.8-2。

表1.8-2 拟建道路社会环境主要保护目标

序号

保护目标

环境特征

影响因素

1

征地影响区居民

工程用地面积13.51hm2,全部为永久占地,包括路面工程、绿化工程等。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临建设施和临时堆土场占地布置在主体工程区内,不再考虑临时占地。本项目为原有道路改造,不新增征地。

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2

沿道路区规划设施

拟建道路与泸州市城市规划均符合。

占地对城镇规划的影响等

3

基础设施

交通设施、项目沿线电力、通讯设施及其他管线。

完善综合运输网;基础设施的占用及破坏等

4

文物古迹、矿产

资源、旅游资源

项目沿线无文物古迹、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无不利影响

 

 

1.8.2.2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拟建道路生态环境主要保护目标见表1.8-3。

表1.8-3 拟建道路生态环境主要保护目标表

序号

保护目标

主要保护内容及与线路位置关系

影响因素

1

现有绿化植被

8棵古树名木——小叶榕桩景,

交叉口处。

影响时段为施工期。

 

 

  

 

  

图1.8-1 现有绿化植被现场照片

1.8.2.3 水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涉及地表水体为沱江,与蜀泸大道走向平行,距离道路中线西面约960m处;与龙马大道垂直,距道路红线最近距离为417m。

拟建道路水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8-5。

表1.8-3 拟建道路水环境保护目标

序号

保护目标

与线路的关系

环境特征

影响因素

1

沱江

与蜀泸大道走向平行,距离道路中线西面约960m处;与龙马大道垂直,距道路红线最近距离约417m

Ⅲ类水体,行洪、通航等

施工期废水污染;营运期路面径流污水排放及危险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

2

玉带河

与蜀泸大道走向垂直,距离蜀泸大道改造起点道路中线约300m;与龙马大道走向平行,距离道路红线距离约600m

Ⅲ类水体,行洪等

施工期废水污染;营运期路面径流污水排放

 

1.8.2.4声环境和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通过现场勘测,本项目全线敏感点主要为居民居住小区,具体见表1.8-4。

表1.8-4 拟建道路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序号

敏感点名称

方位

相对位置

距路红线距离

1

锦华·万象城(约1500户)

NE

龙马大道

32

2

北城天骄小区(约1460户)

SW

龙马大道

32

3

龙西苑小区(1080户)

SW

龙马大道

32

4

柏缇欧香小区(约800户)

SW

蜀泸大道

32

1.8.2.5 地下水保护目标

本项目区域无集中式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高填深挖段,但项目施工挖深小于地下水埋深,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项目地下水保护目标为建设区域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

1.8.3 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1、水污染控制目标:不加重沿线河流水质污染程度,根据流域功能区划,评价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应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

2、大气污染控制目标:沿线大气环境质量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要求。

3、噪声污染控制目标:道路两侧红线外35m以外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道路两侧红线外35m以内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要求,但居民居住点等特殊敏感点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4、生态控制目标: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治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5、固体废物控制目标:项目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妥善处理,防止产生水土流失及水质污染。

1.9 评价内容、重点及方法

1.9.1 评价内容

通过对拟建道路的环境影响因素筛选可以看出,在工程建设的不同时期,各种工程行为都会对沿线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根据环境影响因素筛选确定本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工程分析

根据主体工程前期工作研究成果综述工程概况,进行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并对施工期及营运期主要环境污染排放源强进行分析。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的生态系统及其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预测评价项目对区域现存主要问题的影响趋势。

3、水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环境现状监测,评价项目区河流水系水质现状,根据类比预测,分析评价道路建设施工期生产和生活废水、营运期附属设施污水对沿线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并提出实践上可行、操作性较强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4、声环境影响评价

在针对拟建道路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上,按相应规范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对比分析,为施工期和营运期噪声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在针对拟建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上,按相应规范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预测分析汽车尾气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6、地下水影响评价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拟建道路施工可能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

7、社会环境影响评述

对交通环境、社会经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质量、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等的影响进行分述和评述,其中以对沿线土地利用、城镇规划、矿产资源的影响评价为重点。

8、公众参与

在拟建工程沿线典型的敏感点等地,进行采访、填写调查表及在网络、沿线公布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并征求意见等方式,研究分析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对该工程建设的意见和要求。对各类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建设、设计单位,对意见进行合理性分析并给予答复。

9、环境风险评价

通过对拟建道路营运期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因素及风险影响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1.9.2 评价重点

根据对拟建道路现场踏勘调查,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为大气环境、声学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声学环境影响及其保护措施,营运期的噪声防治。

生态环境重点评价项目建设对沿线城市生态的影响,包括土地占用、植物保护措施及生态恢复措施。

声环境重点对营运期道路交通噪声对沿线规划的居住用地、企事业单位等的影响,包括预测影响范围、程度及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

施工期污染防治就施工期、营运期排放废水对附近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1.9.3 评价方法

根据“以点为主、点线结合、反馈全线”的原则,现状评价采用现场监测和统计分析等方法;预测评价采用模式计算和模拟分析等方法。声环境主要采用模式计算方法进行评价,水环境评价采用模式计算方法进行评价,环境空气采用模式计算方法进行评价,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采用调研分析法等进行评价。

1.10 评价工作程序

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1)要求,将工作程序划分为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见图1.10-1。

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确定各单项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制定工作方案。

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确定的评价因子进行详细调查和监测与评价,对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根据第二阶段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

文本框: 公众参与文本框: 有重大变化文本框: 第一阶段文本框: 第二阶段文本框: 第三阶段

 

 

图1.10-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2道路交叉口现状

2.1 原有道路概况

目前,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现状路面均为沥青路面、双向8车道,两条道路的交叉方式为平面式交叉。蜀泸大道改造段现状高程271.27~283.93m,龙马大道改造段现状高程274.31~282.01m。现状道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绿化带,改造后将拆除这部分绿化。沥青路面需破除,重新铺筑路面。

根据现场踏勘,现状交叉口路面完好,无损害。现状道路配套有完整的给排水管网、电气管路、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及绿化,整体基础建设较好。

 

图2.1-1 蜀泸大道现状

 

 

图2.1-2 龙马大道现状

 

矩形标注: 项目所在地

图2.1-3 交叉口现状

2.2 原有项目产污情况

(1)噪声污染源

原有项目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各种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转动和制动的噪声等,为非稳态源。根据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于2015年8月20日至8月21日对现状道路的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可知,现有道路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2类标准。

(2)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均属于无组织排放。汽车尾气是影响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与交通量的大小密切相关。监测数据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区域的SO2、NO2、PM10监测值均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单项评价指数均小于1,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3)水污染源

路面污水的来源主要为雨水。初期雨水冲刷路面,导致地面雨水中污染物浓度增大。现状路面有雨水管网,直接经道路两侧自流至沱江。根据沱江三个监测断面水质的现状监测pH、高锰酸盐指数、SS、BOD5、氨氮共5项指标的监测项目Pi值均小于1,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域标准,项目所在区域水环境质量良好。

4、固体废弃物

原项目沿线有分类垃圾箱,行人垃圾均扔进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定期清理,并集中处理,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3 原有项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泸州城区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繁忙、拥堵严重的平面交叉式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已不能适应泸州市快速城市化、建设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

 

 

3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3.1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

建设单位: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设地点:泸州市龙马潭区

建设性质:改建

项目占地:13.51hm2

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为龙马大道与蜀泸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包括两段道路位于该处交叉口的整体交叉方式改造(含道路工程、结构工程、综合管网及照明工程等),以及相应的绿化设施、管网设施、人行交通等内容的改造。道路等级均属城市主干道。本项目改造规模为蜀泸大道892.337m,即K0+000~K0+892.887,宽60m,车速50km/h;龙马大道902.047m,即K0+000~K0+902.047,宽52.5m,车速50km/h。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改造部分均为8车道,道路宽度43米。路线平面线形与现有道路一致。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K0+240-K0+358.5两侧设置挡墙,K0+358.5-K0+606.5为上跨桥部分,K0+606.5-K0+680两端设置挡墙。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K0+505段,其余位置设置挡墙。为组织蜀泸大道人行交通,于蜀泸大道桩号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其中辅道平面线形均与主线一致。非机动车道以现有车行道边线为准,人行道宽度除人行地通出入口需向外延伸,其余与现状一致。挡墙段两侧利用重力式挡墙、板肋式锚杆挡墙进行支护,其余部分及辅道部分与现行标高一致。

总投资:总投资15000万元,建设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安排资金筹集。

建设周期:总工期7个月,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

3.2 地理位置

龙马潭区位于长江、沱江交汇处,西、北与泸县相交,南邻江阳区,东连泸县江阳区。本项目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拟建工程蜀泸大道两侧为大剧院、体育中心及人民银行等重要标志性建筑,龙马大道两侧以居民楼房建筑为主。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均为已建成的市政道路,本次改造范围仅为两条道路的交叉口处,因此本工程的运输可依托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不改造部分。

3.3 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

3.3.1 路线走向

设计平面线形主要依据《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工程红线图》,结合特殊结构物,合理布线。

1)蜀泸大道

道路全长892.337m,道路红线宽度为43m,设计速度为50km/h。蜀泸大道K0+000~K0+240、K0+680~K0+892.337,道路高程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道路改造部分的辅道也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

路线平面线形与现有道路一致。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K0+240-K0+358.5两侧设置挡墙,K0+358.5-K0+606.5为上跨桥部分,K0+606.5-K0+680两端设置挡墙。蜀泸大道车行道宽度:B=13米辅道(0.5m路缘带+3.5m非机动车道+0.5m机非隔离设施+8m机动车道+0.5m路缘带)+17米高架桥(含桥上栏杆宽度)+13米辅道(同前)。桥梁全长为248.0米。平面桥梁处于R=25000m的圆曲线上,平面按直桥设计;纵面桥梁处于R=950m的竖曲线上,第一联纵坡为5%,第二联纵坡为4.88%。第一联第三跨、第二联第一跨及第二联第二跨梁预制时,严格按照道路线性预制。

于蜀泸大道桩号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根据道路设计,分别在交叉口两侧蜀泸大道上跨桥桥下设置两处下穿蜀泸大道的人行过街地下通道。主要解决蜀泸大道人行过街,解决该道路人车交通冲突问题。

人行下穿道采用4.0m*4.0m钢筋砼箱型结构,1号人行地通道主通道长50m,主通道每端两侧各设置2.5m宽梯步,梯步采用箱型结构,出口部分采用U型墙结构。2号人行地通道主通道长51.5m,主通道东侧两端各设置2.5m宽梯步,梯步采用箱型结构,出口部分采用U型墙结构;主通道西侧北端设置一个4.0m宽梯步,梯步采用箱型结构,出口部分采用U型墙结构。

2)龙马大道

道路全长902.047m,道路红线宽度为43m,设计速度为50km/h。龙马大道K0+000~K0+190、K0+680~K0+902.047,道路高程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道路改造部分的辅道也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

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K0+505段,其余位置设置挡墙。

龙马大道下穿采用双向四车道下穿,全长70m,起终点位置与挡墙顺接。

3.3.2 路线起止点、主要控制点

蜀泸大道改造起点在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终点巨洋大厦;龙马大道改造起点在柏缇欧香西门,终点锦华·万象城。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设计为立式立交,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交叉口均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渠化设计,设置人行横道线,供行人过街使用,从而实现人车分流。

上述交叉口即为主要控制点。

3.4 交通量预测

结合城市土地开发和道路网分布,划定本次项目研究范围,依据最新的《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之功能结构划分和用地布局规划,根据不同区域对项目交通影响的强弱,将交通影响区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具体划分如下:

由于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所在的中心城区,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区域,即直接影响区;间接影响区为直接影响区周边的其它区域。

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为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同时兼顾工程建设周期,根据项目投入使用的年限约为2016年,则交通预测目标年定为2035年,特征年定为2021年、2026年和2035年。

根据本项目的实施计划及可研报告,本项目计划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于2016年6月建成通车,预测特征年分别为2016年、2021年、2026年和2035年。根据调查,现状道路交通量见表3.4-1。

表3.4-1 现状道路交通量(单位:自然数/日)

道路

小货

中货

大货

小客

大客

自然数合计

折算数合计

蜀泸大道

3661

3042

1839

5491

4271

18304

25935

龙马大道

3302

2906

2488

5284

2532

16512

22985

交通流量调查按照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将机动车划分为以下车型。车型划分情况见表3.4-2。

表3.4-2 各车型的折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数

   

小客车

1.0

≤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吨的货车

中型车

1.5

>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吨~≤7吨的货车

大型车

2.0

载质量>7吨~≤14吨的货车

 

 

根据《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交通量预测结果见下表3.4-3。

3.4-3 交通量预测结果(推荐方案)(pcu/d

路段

2016

2021

2026

2035

蜀泸大道

6501

7839

9223

10219

龙马大道

6026

7598

8627

9686

 

根据工程具体交通分布,各预测年各车型高峰小时交通量见表3.4-4。

表3.4-4 各预测年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值   辆/h

路段

车型

2016

2021

2026

2035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蜀泸大道

小型车

1560

390

2195

549

2951

738

3679

920

中型车

3118

779

3760

846

3538

884

3429

3429

大型车

5

1

6

2

9

2

11

3

龙马大道

小型车

1446

362

2127

532

2761

690

3487

872

中型车

2890

723

3279

820

3309

827

3251

813

大型车

5

1

7

2

8

2

2

2

 

道路车型以小型车、中型车为主。类比泸州市同等级道路的工程交通量车型结构预测结果,按一般交通量经验数据,昼夜间车流量的比值为4∶1。本项目工程交通量车型结构预测见表3.4-5。

表3.4-5 交通量车型结构预测表

         项目

特征年

车型比

昼夜比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2016年

30.00%

59.95%

10.05%

4:1

2021年

35%

53.95%

11.05%

2026年

40%

47.95%

12.05%

2035年

45%

41.95%

13.05%

 

3.5 建设规模及项目组成

3.5.1 主要工程量、技术指标

本项目道路改造工程沿原有道路布线,分为两个部分:蜀泸大道改造长度892m,设计范围为892.337m(K0+000~K0+892.887),其中上跨部分长440m(K0+240-K0+680);龙马大道改造长度1157m,设计范围为902.047m(K0+000~K0+902.047),其中下穿部分长490m(K0+190-K0+680)。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改造部分均为8车道,道路宽度43米,设计行车速度均为50km/h,汽车荷载采用城-A级设计,人行荷载3.5KN/m2,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修建截污干管,沿道路敷设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及路灯照明工程,预留通信、燃气、电力等其他管线走廊。

本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5-1。

表3.5-1 本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技术指标

建设内容及规模

 

 

1

用地面积

m2

114133?135095?

2

道路长度(蜀泸+龙马)

m

892.337+902.047

2.1

蜀泸大道

m

892.337

2.2

龙马大道

m

902.047

3

排水工程

 

 

3.1

Ⅱ级钢筋混凝土管

m

202.5

3.2

检查井

4

3.3

排水沟

m

1014.5

3.4

沉砂井

2

4

电力工程

 

 

4.1

管线

m

16270

4.2

高压钠灯

92

4.3

9m单臂灯杆

18

5

道路绿化带

m2

3622

技术指标

 

 

1

道路工程

 

 

1.1

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道

1.2

交通等级

 

重交通等级

1.3

设计速度

km/h

50

1.4

路基宽度

m

43

1.5

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

1.6

最小平曲线半径

m

蜀泸大道:2200;龙马大道:2000

1.7

最大纵坡

%

蜀泸大道:5.0;龙马大道:5.45

1.8

最小纵坡

%

蜀泸大道:1.18;龙马大道:0.31

1.9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蜀泸大道:950;龙马大道:950

1.10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蜀泸大道:1200;龙马大道:1100

1.11

最小停车视距

m

60

1.12

最小会车视距

m

60

1.13

桥梁、下穿道路限高

m

5

1.14

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KN

1.15

地震设防烈度

 

VI度计算,Ⅶ度构造设防

 

3.5.2 建设规模及项目组成

本项目项目组成见表3.5-2。

表3.5-2 本工程项目组成表

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

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施工期

营运期

主体工程

桥梁工程

项目交叉口处,蜀泸大道设计为上跨桥,桥宽17m,桥梁全长440m,桥梁起点里程K0+240m,终点里程K0+680m。全线最大纵坡5.0%,最小纵坡1.18%,最小竖曲线半径950m。于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烟、施工扬尘、占用土地、施工机械噪声、施工废水

汽车尾气、车辆噪声、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

隧道工程

项目交叉口处,龙马大道设计有下穿隧道,隧道宽18m,下穿全长490m隧道起点里程K0+190,终点里程K0+680。全线最大纵坡5.45%,最小纵坡0.31%,最小竖曲线半径950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地面

工程

蜀泸大道K0+000~K0+240、K0+680~K0+892.337以及龙马大道K0+000~K0+190、K0+680~K0+902.047。道路高程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两条道路改造部分的辅道也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此外地面工程还包括地面人行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以及桥下的绿化。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烟、施工扬尘、占用土地、施工机械噪声、施工废水

汽车尾气、车辆噪声、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

配套工程

排水工程

龙马大道下穿道排水本次排除下穿道积水考虑采用顶管施工技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龙马大道道路桩号K0+200~K0+670道路设置两侧B×H=0.4m×0.4m排水沟收集路面雨水,在龙马大道道路桩号K0+410处排水沟最低点位接入雨水井Y12-1,通过顶管最终排入玉带河中。

蜀泸大道12号人行地下通道排水:地下通道的进出口有雨罩。地下通道标高与原道路路面标高高差较大,采用顶管施工技术将地下通道最低点收集的保洁污水接入龙马大道下穿道雨水井中,最终排入玉带河中。

龙马大道车行下穿道分别在两孔较低侧设置排水沟收集下穿道排水,1号、2号人行地通内在较低侧设置排水沟收集保洁污水。

路面排水:双向横坡路段路面水以漫流形式直接排入路基边沟或路堤坡脚外;因平曲线超高所形成的单向坡路基段,由路面漫流至内侧边沟或坡脚,再通过排水沟引出路基。

施工噪声、施工废水

管线工程

管线工程沿道路依次布置于人行道和行车道下。预留通信、燃气、电力等其他管线走廊。

施工废水、施工噪声等

管线事故风险

道路绿化

人行道绿化以常绿乔木为主,常绿落叶及乔、灌木搭配。

水土流失

恢复植被、改善环境

沿线设施

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护栏、视线诱导设施、照明设施、供配电设施等。

施工噪声、机械尾气

辅助工程

施工道路

本工程采用分段施工,施工道路依托现有城市道路。

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植被、车辆尾气

施工

临时设施

设在K0+520~K0+580之间,仅在地面工程中的人行道上设置一处占地面积为0.03hm2的临时施工营地,用于建设项目部、堆放材料、钢筋加工等。不设施工人员食宿地。

施工废水

临时堆土

设在K0+140~K0+220之间,本工程剥离表土量1090m3,剥离的表土需设置表土堆场堆放,待施工结束后用于新增绿地内绿化覆土。表土堆场设置在地面工程上,平均堆高3m,表土堆场占地面积约为0.05hm2

水土流失、生活污水、施工废水

环保工程

废水

施工期废水沉淀池,设置两个,6m3,设于施工机械临时停放场。

扬尘治理

洒水降尘措施等。

 

3.6 主要工程概况

3.6.1 桥梁工程

路线平面线形与现有道路一致。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K0+240-K0+358.5两侧设置挡墙,K0+358.5-K0+606.5为上跨桥部分,K0+606.5-K0+680两端设置挡墙。蜀泸大道车行道宽度:B=13m辅道(0.5m路缘带+3.5m非机动车道+0.5m机非隔离设施+8m机动车道+0.5m路缘带)+17m高架桥(含桥上栏杆宽度)+13m辅道(同前)。

因此,桥梁工程只包括蜀泸大道K0+240~K0+680的中间四车道的17m高架桥部分,占地面积约0.75hm2

桥梁工程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计算行车速度:50km/h

(2)结构安全等级:一级

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

(3)设计车辆荷载:城-A级

(4)桥梁横断面布置:0.5m(护栏)+16m(行车道)+0.5m(护栏)=17m。

(5)桥梁坡度纵坡、横坡按道路设计要求布置。

(6)桥面铺装:本桥桥面铺装采用8cm厚C50混凝土+防水层+10cm沥青混凝土铺装。

(7)地震作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全桥共2联:3×40+3×40;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先简支后连续;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墩台采用桩基础。桥台处设置D80伸缩缝,3#桥墩处设置D160型伸缩缝。桥梁全长为240.0mm。

平面桥梁处于R=25000m的圆曲线上,平面按直桥设计;纵面桥梁处于R=950m的竖曲线上,第一联纵坡为5%,第二联纵坡为4.88%。第一联第三跨、第二联第一跨及第二联第二跨梁预制时,严格按照道路线性预制。

图3.6-1 引桥两侧挡土墙断面图

 

 

图3.6-2 桥梁断面图

 

3.6.2 隧道工程

1、龙马大道下穿

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 K0+505段,其余位置设置挡墙。

龙马大道下穿采用双向四车道下穿,结构形式采用现浇2-8.5m×5.5m钢筋砼箱涵,全长70m,起终点位置与挡墙顺接。

主要技术指标:

(1)结构安全等级:一级

(2)设计荷载

汽车荷载:城市-A级

人行荷载:3.5KN/m2

(3)箱涵标准横断面:

箱涵标准宽度为:0.9m(侧壁厚)+0.25m(路缘带)+7.5m(车行道)+0.25m(路缘带)+1.0m(中壁厚)+0.25m(路缘带)+7.5m(车行道)+0.25m(路缘带)+0.9m(侧壁厚)=19.8m。箱涵顶底板厚均为:0.9m。

(4)防水等级:二级;抗渗等级:P6

(5)设计最大纵坡:0.5%

(6)设计横坡:双向1.5%

(7)主体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隧道侧墙及顶板:两侧墙面:20mm厚防水底层砂浆,刮腻子找平,基层喷涂防火涂料厚6mm,面层喷涂涂料1mm(色彩采用中国建筑色卡国标(GB/T 18922)中1373号饰面)。

地面:同道路进行路面铺筑。

顶面:20mm厚防水底层砂浆,刮腻子找平,基层喷涂防火涂料厚6mm,面层喷涂涂料1mm(顶面色彩采用中国建筑色卡国标(GB/T 18922)中0614号饰面)。

 

图3.6-3 隧道断面图

 

 

图3.6-4 隧道断面图

 

图3.6-5 下穿道结构横断面

 

2、人行地下通道

为组织蜀泸大道人行交通,于蜀泸大道桩号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

根据道路设计,分别在交叉口两侧蜀泸大道上跨桥桥下设置两处下穿蜀泸大道的人行过街地下通道。主要解决蜀泸大道人行过街,解决该道路人车交通冲突问题。

人行下穿道采用4.0m*4.0m钢筋砼箱型结构,1号人行地通道主通道长50m,主通道每端两侧各设置2.5m宽梯步,梯步采用箱型结构,出口部分采用U型墙结构。2号人行地通道主通道长51.5m,主通道东侧两端各设置2.5m宽梯步,梯步采用箱型结构,出口部分采用U型墙结构;主通道西侧北端设置一个4.0m宽梯步,梯步采用箱型结构,出口部分采用U型墙结构。

技术标准:

(1)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2)设计荷载

汽车荷载:城市-A级

人行荷载:3.5KN/m2

(3)人行地道净高:2.8m

(4)地震基本烈度:6度

(5)防水等级:一级;抗渗等级:P6

(6)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

地道两侧墙面:2cm厚1:2水泥砂浆找平层(加10%水泥含量的永久防水剂,分两次粉刷),采用微晶石贴面。

地面:2cm厚1:2水泥砂浆找平层(加10%水泥含量的永久防水剂,分两次粉刷),花岗岩地板。

梯道:2cm厚1:2水泥砂浆找平层,微晶石防滑地板。

梯道两侧墙面:2cm厚1:2水泥砂浆找平层,微晶石贴面。

顶板:轻钢龙骨铝合金栅格吊顶。

出入口:钢结构玻璃天棚。

 

3.6-6 人行地下通道标准横断面

 

3.6.3 地面工程

蜀泸大道K0+000~K0+240、K0+680~K0+892.337以及龙马大道K0+000~K0+190、K0+680~K0+902.047道路高程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两条道路改造部分的辅道也与现有地面高程一致。因此本方案将这两部分都归为地面工程。此外地面工程还包括地面人行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以及桥下的绿化。

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为100KN,采用容许弯沉,容许拉应力控制,为加快进度,保证工期,基层选用养护期短的水泥稳定层,由于施工过程将会对现有路面进行破坏,本次设计拟将施工范围影响的原沥青路面破除,重新铺筑沥青路面。

设计标准:

(1)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2)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

(3)自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V2区。

设计采用的路面结构:

上面层:细粒式沥青马蹄脂碎石上面层(SMA-13)厚4cm。

中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C)厚5cm。

下面层: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5C)厚7cm。

稀浆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8cm。

基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

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30cm。

沥青路面层间撒布0.4-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本路面结构适用于主线和辅道。(注:辅道在其使用功能和交通流量上与主线基本一致,故采用相同路面结构)。

根据业主要求,破除蜀泸大道原有分隔带。分隔带基础采用C30混凝土填筑,面层按照设计路面结构进行面层加铺

路缘石、路边石采用12cm厚花岗石。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人行道采用12cm铁锈红色透水砼+3cm砂滤层+20cm级配碎石+25cm手摆片石。

 

图3.6-7 地面部分蜀泸大道横断面

 

 

图3.6-8 地面部分龙马大道横断面

 

图3.6-9 路面结构

本工程在交叉口的转弯处及桥梁下方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622m2。主干植物宜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可选择小叶榕、桂花、香樟等,多年生,高3~3.5m,种植间距3×4m,计算种植乔木约1200株。灌木可选择黄花槐、小叶女贞等,二年生,高40~50m,根据绿化面积估算约种植4500株。草种可采用三叶草、狗牙根,直播种草面积3500m2

3.6.4 配套设施工程

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排水系统、彩钢板拦挡等。

1、照明系统

(1)蜀泸大道上跨部分: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17m车行道,采用常规照明方式,灯杆双侧对称布置在桥梁两侧栏杆外侧;灯杆选用单杆单臂结构,臂长1m,仰角10度,灯具选用高压钠灯,功率250W,安装高度9m,灯杆间距30m(车行道拓宽和转弯处灯杆间距适当减小)。

龙马大道下穿部分:城市主干道,双洞双向四车道,18m车行道,采用常规照明方式。下穿洞内,灯具选用高压钠灯,功率150W,灯具安装于两侧墙壁靠顶处,安装高度5m,灯具间距12m;下穿洞外,灯具选用高压钠灯,功率100W,灯具安装于两侧墙壁处,安装高度不小于3.5m,灯具间距10m。

人行地通部分:1号、2号人行地通宽4米、净高2.8米、长约50米。人行地通照明采用TLD型36W防水防尘照明灯具,间距3.5m左右,夜间平均照度不小于30lx、白天平均照度不小于100lx。

(2)照明选用半截光型灯具,灯具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灯具效率不低于85%。灯具配套供应镇流器、触发器、补偿电容器等附件。镇流器采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3)灯杆采用喷塑热浸锌圆锥型钢管,钢管壁厚不小于4mm,镀锌厚度不小于85μm,喷塑厚度不小于100μm。灯杆下部设接线孔,每个灯杆接线孔内各灯具分支出线加装6A(250W)瓷插式熔断器。

(4)灯具、灯杆的外观、颜色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尽量与环境相协调,可采用具有一定装饰性灯具。灯具外观颜色采用蓝色或建设方指定的其他颜色。

2、供配电系统

(1)道路照明供电干线采用YJV-0.6/1KV-1X25单芯聚氯乙烯绝缘护套铜芯电缆,各灯杆处采用穿刺线夹分线,由供电干线引上至灯杆顶部灯具的分支线采用BVV-3X2.5的绝缘护套导线。为平衡三相负荷,灯具接线采用L1、L2、L3、L1、L2、L3……三相跳跃式接线。

(2)在每个灯杆旁均设置一个分线检查井,在电缆保护管过街处,其两端均设置检查井,在每一检查井内的电缆应留有1.5m的余量。所有的电缆连接必须在检查井内完成,保护管内不得有电缆接头。

(3)照明管线在人行道下采用4PVC110双壁波纹管埋地敷设,其中2 PVC110供景观照明和交通控制使用,在车行道下敷设4孔DB-100/8玻璃钢管,管线在人行道下埋深0.5m,在绿化带、车行道下埋深0.7m。照明管线在墙上明敷时,参照图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室内布线》(08D800-6)塑料管布线部分。

(4)灯杆基础置于原状土上,地基承载力大于150kPa,如遇不良地质土层应进行地基处理。灯杆基础周围回填土应按道路人行道压实度要求处理,回填土密实度不小于95%。

3、排水系统

交叉口道路改造后,将原道路雨水口调整至新路缘石旁同时拆除路面部分雨水口,具体需要改建道路雨水口个数及位置由施工现场进行实际调整及统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管道最大控制设计流速为Vmax=5m/s。

(1)龙马大道下穿道排水设计

下穿道主线最低点位于桩号K0+410处,高程为270.087m,与原有道路路面高差为8.86m,采用开挖埋管的方式开挖量大且不易排水。根据业主意见,本次排除下穿道积水考虑采用顶管施工技术。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龙马大道道路桩号K0+200~K0+670道路设置两侧B×H=0.4m×0.4m排水沟收集路面雨水,在龙马大道道路桩号K0+410处排水沟最低点位接入雨水井Y12-1,从雨水井Y12-1往Y1雨水井处排放,Y1雨水井处即排入玉带河中。玉带河20年一遇水面标高为:262.00m。本工程排水管出水口位置标高264.00m。因此本工程排水设计合理可行。雨水管道的纵断面图见附图13。

图3.6-10 龙马大道下穿道排水标准横断面图

(2)蜀泸大道1、2号人行地下通道排水设计

根据道路及地下通道设计,1号地下通道最低点标高为269.15m,原道路路面标高为277.27m,高差为8.12m。2号地下通道最低点标高为272.77m,原道路路面标高为280.64m,高差为7.87m。本次设计地下通道的进出口有雨罩,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二版)》地下通道排水仅考虑地面保洁污水,保洁污水按每天冲洗一次计,共2m3

由于地下通道标高与原道路路面标高高差较大,采用顶管施工技术将地下通道最低点收集的保洁污水接入龙马大道下穿道雨水井中,最终排入玉带河中。

龙马大道车行下穿道分别在两孔较低侧设置排水沟收集下穿道排水,1号、2号人行地通内在较低侧设置排水沟收集保洁污水,排水沟尺寸详见排水沟大样图。

 

图3.6-11 蜀泸大道排水标准横断面图

4、彩钢板拦挡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半幅施工半幅通车的方式,在不阻断交通的情况下,工程进行施工。隧道和桥梁施工时,采用彩钢板将施工段中间四车道的占地范围拦挡,辅道可通车。隧道和桥梁施工完毕通车后,用彩钢板将辅道拦挡进行施工。

3.6.5 绿化工程

道路绿化设计范围主要为人行道绿化带、行道树,其植物配置要与周边路网环境相统一。人行道上每隔6m种植一棵行道树,以体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3.6.6 交通工程及沿线安全设施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沿线平交路口多、交通发达。安全设施的设置应结合道路线形和交通运行特征设计,确保行车安全,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将是本项目设计的特点和重点。

1)交通标志

设计原则:根据行车速度、道路线形、交通流量、流向和交通组成、道路沿线的状况等,确定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以道路工程设计为依据,统盘考虑,整体布局,做到连贯性、一致性,满足道路交通管理的需求,确保行驶的安全、快捷、畅通。标志的布设应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司机为对象,通过标志的引导,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允许发生错向行驶。

设计方案:道路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尺寸、设置、构造、反光以及制作,均应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执行。道路交通标志的文字应书写规范、正确、工整。根据需要,标志文字字体采用标志专用字体,文字内容采用中英文对照。道路交通标志的边框外缘,应有衬底色。衬底色规定为:警告标志黄色,禁令标志白色,指示标志蓝色,指路标志蓝色。交通标志应设在车辆行进正面方向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在道路右侧、车行道上方。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一根标志柱上,但最多不应超过四种。柱式标志不应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内,标志内边缘距路面边缘不得小于25cm。标志牌下缘距人行道路面的高度为≥250cm;悬臂式标志牌的底板到路面距离≥550cm。

本项目交通标志的支撑方式有单柱式、悬臂式。交通标志版面反光膜采用Ⅲ类反光膜。其性能指标应符合《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5.3.2 表2和表8的规定。

2)交通标线

本工程采用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交通标志和标线。

本工程设有道路中心线、车行道分界线、人行横道线、停止线、导向箭头等交通标线。

标线的颜色、形状、尺寸、间距等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选用,后附大样。路面交通标线由虚线、实线等组成,车行道中心线为黄色单实线,线宽15cm;车行道边缘线为白色实线,线宽15cm;人行横道线线宽45cm,间隔60cm,单根长4m;停止线线宽45cm。

标线间距设置如下:停止线距离人行横道线2m,第一组导向箭头距离停止线3m,第二组导向箭头位于导向车道线底部,导向车道线为实线,长度为30m,第三组导向箭头距离第二组箭头30m;第一组人行横道预告标识距停止线40m,第二组人行横道预告标识距停止线50m。

标线材料采用白色、黄色热溶型标线涂料,热熔型涂料中的树脂必须是热塑

性的。热塑性标线材料必须符合交通标线的技术要求:耐久,耐磨耗,耐腐蚀,与路面粘结强,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辨认性,具有防滑性和一定的粗糙度,便于施工,与人无害。本路标线面洒玻璃珠,标线厚度为2mm。

用于标线的各种材料的性能应符合交通部标准《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的规定。

3.7 施工组织方案

3.7.1 施工布置

1、料场

本项目进行建设时,不设土料场、石料场和沙石料场,所需砂、卵石、片石、水泥等材料均外购,采用汽车运输;沥青混凝土直接从泸州市沥青混凝土公司购买,不单独设置沥青砼拌合站。料场至项目所在地公路运输方便。

2、临时施工设施

本项目不用设置住宿等设施,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依托道路周边设施,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项目区域内未涉及拆迁安置问题。

根据项目情况,需要在项目区域设置施工临时设施用于施工机械的停放和施工现场的管理,根据项目情况、施工经验及业主意见,全线共设临时施工设施1处,占地面积共0.7hm2,考虑到路侧规划绿化带内需要堆置临时土,且施工临时设施地势需选择较平坦的位置,故将施工临时设施设置在道路永久占地内,不新增临时占地。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在施工营地居住,因此仅在地面工程中的人行道上设置一处占地面积为0.03hm2的临时施工营地,用于建设项目部、堆放材料、钢筋加工等。根据现场勘查,施工临时设施设置点位均为地形较为平坦区域,周边交通条件较好,适合施工临时设施设置。

3、施工道路

本项目所在区域交通极为便利,且本工程采用分段施工,施工便道利用现有道路,其为项目永久占地区范围内,也不再计入新增临时占地。

4、临时堆土

本工程剥离表土量1090m3,剥离的表土需设置表土堆场堆放,待施工结束后用于新增绿地内绿化覆土。表土堆场设置在地面工程上,平均堆高3m,考虑1.4的扩大系数,则表土堆场占地面积约为0.05hm2

经土石方平衡分析,本工程土石方工程总量16.68万m3,其中挖方8.34万m3,填方2.72万m3,弃方5.62万m3。弃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由土方接收单位泸州沱江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弃土场位于龙马潭区云台村,距离本项目约3公里。弃土场容量约22万m3,目前已堆放了约10万m3的弃土,剩余容量约12万m3,能够容纳本项目弃土。

3.7.2 筑路材料及施工条件

1、料场分布

本项目筑路材料主要包括路基、路面及其它结构物用材料,工程所需的砂砾、碎石均在附近的料场购买,本项目沿线不设砂石料场。水泥在附近的建材市场择优购买,外购材料的运输条件方便。道路工程建设所需的碎石、石料、集料等储量比较丰富,各料场情况分述如下:

(1)砂、石料

泸州市周边均有专业砂、碎石等料场分布,储量丰富,建材质地良好,可满足作为结构物混凝土骨料、路床垫料及沥青路面集料的要求。但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面层的骨料玄武岩等高强度材料需外购。

(2)四大建材及汽、柴油

木材、水泥、汽油、柴油、钢材、沥青混凝土均可由泸州市周边市场采购供应。

(3)水泥

泸州市有多家水泥厂家,32.5级、42.5级水泥均有售,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项目用料可就近购买。

项目沿线建筑材料料场调查情况见表3.7-2,项目主要施工材料见表3.7-3。

表3.7-2 沿线建筑材料料场调查表

序号

材料名称

产地

上路桩号

运距(km)

材料及料场说明

储藏量

运输方式

道路情况

 

1

砂、砂砾石、卵石

泸州市周边

主线:起终点;

5

泸州市周边有多家砂石料场,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项目用料可就近购买。

丰富

汽车运输

良好

 
 

2

片石、块石、料石

泸州市周边

主线:起终点

5

泸州市周边有多家砂石料场,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项目用料可就近购买。

丰富

汽车运输

良好

 
 

3

水泥

泸州市

主线:起终点

5

泸州市及周边有多家水泥厂家,如金塔建筑水泥厂、江阳区宜定水泥制品厂等。32.5级、42.5级水泥均有售,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项目用料可就近购买。

丰富

汽车运输

良好

 
 

4

钢材

泸州市

主线:起终点

5

泸州市有多家钢材厂家,钢材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项目用料可就近购买。

丰富

汽车运输

良好

 
 

5

沥青混凝土

泸州沥青混凝土公司

主线:起终点

5

所属油场所购沥青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项目用料就近购买。

丰富

汽车运输

良好

 
 

表3.7-3 主要施工材料需求情况表

序号

项目

原辅料名称

单位

用量

备注

1

原辅材料

钢材

t

5534.5

外购

2

水泥

t

21463.6

外购

3

砂石

m3

319805.5

外购

4

沥青混凝土

m3

19657

外购

5

商品混凝土

m3

19834

外购

6

动力消耗

t

167870

长江取水

7

汽油

t

311.2

外购

8

柴油

t

4804

外购

 

2、施工条件

(1)主要材料来源

施工所需河砂、砾石等原材料就近向正规建材单位购买,使用汽车运至施工场地。所需混凝土购买商品砼。施工原材料供应产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供应商负责。

(2)施工供水、供电

施工用水、用电从蜀泸大道不改造部分接入。通信由市政引入,可满足要求。

(3)运输条件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拟建工程蜀泸大道两侧为大剧院、体育中心及人民银行等重要标志性建筑,龙马大道两侧以居民楼房建筑为主。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均为已建成的市政道路,本次改造范围仅为两条道路的交叉口处,因此本工程的运输可依托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不改造部分。

(4)公众意见

线路所在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本项目的建设,沿线人民对本项目建设的热情非常高,充分认识到本项目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7.3 施工进度安排

工程于2015年12月动工,2016年6月竣工,总工期7个月。工程施工进度详见表3.7-4。

表3.7-4  工程施工进度安排表

项目名称

2015年

2016年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施工准备

 

 

 

 

 

 

 

路基工程

 

 

 

 

 

 

桥梁工程

 

 

 

 

 

 

下穿隧道

 

 

 

 

 

 

人行地通

 

 

 

 

 

 

路面工程

 

 

 

 

 

 

配套工程

 

 

 

 

 

 

3.8 工程占地与拆迁安置

3.8.1 工程总占地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3.51hm2,其中桥梁工程占地0.75hm2,隧道工程占地0.92hm2,地面工程占地11.84hm2。施工营地和表土堆场设置在地面工程内,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不新增临时占地。其中桥梁工程与隧道工程占地重复部分已扣除。本项目为改造原有道路的交叉口形式,因此占地类型均为城市道路用地。

工程占地情况见表3.8-1。

3.8-1  工程占地情况表

项目组成

合计(hm2

占地类型(hm2

占地性质

城市道路用地

桥梁工程

0.75

0.75

永久占地

隧道工程

0.92

0.92

地面工程

11.84

11.84

合计

13.51

13.51

 

3.8.2  拆迁安置

本项目占地类型为城市道路用地,不涉及拆迁安置。

本工程为改建项目,需拆除原有的沥青路面及分隔带和绿化带。拆除沥青路面面积约13304m2,拆除分隔带和绿化带面积约9635m2。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等运至云台村弃土场堆放。

3.9 工程工艺流程及产污分析

3.9.1施工工艺流程

3.9.1.1 施工方案

本项目道路及其他配套设施全部为改建工程,施工方式为全幅施工。施工围挡采用固定式可拆卸围板。根据测量放线先对围挡基础进行施工,围档外脚直接设置26cm高C型钢护脚;每一节段骨架及喷绘面层都在生产厂家加工成型后运到现场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配套设置照明管线、灯具及降尘喷头。

3.9.1.2 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是由桥梁工程、路面工程、隧道工程及辅助工程组成。道路施工主要包括设计定线、机械作业和材料运输、路面施工、桥梁施工、隧道施工及辅助工程施工等。

改建段原道路为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方式采用挖除既有砼面板,重新铺筑路面的方案,将挖除的砼板运至工厂碎石化,经处理后,作为辅道的路基填料,在挖除路面过程中会产生噪声和扬尘。土石方工程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施工为辅。挖方路段在核实其长度和工程数量的条件下,尽量布置多个作业面以推土机或挖掘机作业,配以装载机和自卸翻斗车运至填方路段填筑路堤,同时采用铲运机进行连续挖运作业。填方路段则以装载机械或推土机伴以人工找平,压路机碾压密实。开挖土石方严格避免超挖,土方边坡应预留20~30cm的厚度,后期采取人工修刷边坡,开挖中若遇到地下水,及时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

路面各结构层全部由专业队伍承担。底基层、基层均以摊铺机分层摊铺,压路机压实,各面层采用洒布机喷洒透层油,摊铺机配以自卸车连续摊铺沥青拌和料,压路机碾压密实成型。

道路工程施工流程及产污节点图如图3.9-1所示:

 

图3.9-1 本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3.9.1.3 隧道工程

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K0+505段,其余位置设置挡墙。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的产污节点图见图3.9-2。

 

图3.9-2 本项目隧道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3.9.1.4 桥梁施工工艺

本项目在交叉口出设置1个桥梁,路线平面线形与现有道路一致。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K0+240-K0+358.5两侧设置挡墙,K0+358.5-K0+606.5为上跨桥部分,K0+606.5-K0+680两端设置挡墙,桥梁总长440m,车行道宽度17m(含桥上栏杆宽度),共四个车道。

平面桥梁处于R=25000m的圆曲线上,平面按直桥设计;纵面桥梁处于R=950m的竖曲线上,第一联纵坡为5%,第二联纵坡为4.88%。第一联第三跨、第二联第一跨及第二联第二跨梁预制时,严格按照道路线性预制。桥梁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3.9-3:

图3.9-3  桥梁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3.9.1.5 绿化工程

本项目绿化工程包括道路两侧行道树的栽植。绿化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见图3.9-4。

图3.9-4 本项目绿化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3.9.1.6 管线照明工程

在路基施工的同时,考虑管线工程施工,与片区管线相连接,管网工程应符合相关规划。管线工程包括给排水系统、电力工程、照明工程、通信管道工程,管线施工采用分段施工,直槽开挖,根据不同挖深设置边坡支撑。管线照明等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见图3.9-5。

 

 
 

图3.9-5 本项目管线照明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3.9.2 营运期

本工程为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全线不设置养护工区和服务区,道路运营期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车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车辆尾气、地表径流和沿途洒落的生活垃圾。

3.10 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3.10.1施工期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1、废气

拟建道路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空气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施工扬尘、燃油尾气、沥青烟,主要的污染环节为路面摊铺、材料运输和堆放、土石方的开挖和回填等作业过程,上述各环节在受风力的作用下将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产生扬尘、燃油尾气污染。另外,运输车辆行驶会产生道路二次扬尘污染。

(1)施工扬尘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土石方的挖填,并设有小型堆料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施工扬尘。作业环节产生的TSP污染可控制在施工现场50~200m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符合二级标淮。环评要求施工过程中定时对堆土场和施工工场进行洒水,在堆场和施工工场周围设置不低于堆放物料高度的封闭围栏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扬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尾气

由于施工场地车辆和各种燃油机械比较集中,尾气排放源强相对较大,主要污染因子以CO、NOx、CnHm等为主,为非连续间歇式排放。

(3)道路扬尘

水泥和砂石等散体材料在风力作用下易发生扬尘,主要集中在下风向50m条带范围内,考虑到其对人体和植物的有害因素,对其存放应做好防护工作。通过洒水、篷布遮挡等措施,可有效地防止风吹扬尘。

水泥和砂石等散体材料运输极易引起粉尘污染,根据类似施工现场运输引起扬尘的现场监测结果,运输车辆下风向50处TSP浓度为11.625mg/m3,100m处TSP浓度为9.69mg/m3,150m处TSP浓度为5.093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因此,对运输散料车辆必须严加管理,采取加盖篷布或加水防护措施,并在施工现场出口设置冲洗设施,对出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进行冲洗,避免将渣土带出施工现场,造成扬尘污染。

(4)表土堆场扬尘

本项目设置表土临时堆场,其扬尘主要为表土堆存过程中的风力扬尘。因此应针对表土堆存过程中的风力扬尘,对表土堆场进行防尘网防护或进行临时绿化措施,减少起尘量。同时在大风天气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5)沥青烟

本项目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所用沥青均从厂商购买商品成品,不设沥青拌和站。通过类比分析,项目仅在路面工程施工期间沥青摊铺作业过程中将会有少量无组织排放的沥青烟。

2、废水

道路施工过程中,水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冲洗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以SS为主;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COD、氨氮。

(1)设备清洗废水

道路施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含油冲洗废水,但因此部分废水的排放较为分散,因而其影响程度有限。根据本工程特点,施工期冲洗废水产生量约为3m3/d,环评要求:施工机械设备要集中维修和冲洗,含油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或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降尘,含油废水不得进入沱江;隔油池应设置在施工机械停放场,大小为6m3,并进行防渗处理。

(2)生活污水

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本项目生活污水依托道路周边设施,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不会进入地表水体。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主要由施工作业机械和交通产生,根据常用机械的实测资料,其污染源强分别见表3.10-1和3.10-2。

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道路交通噪声对周边的干扰,以及施工机械所在场所如搅拌站、发电机等施工机械噪声对周边的影响。其中施工期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集中在道路两侧150m范围内,施工机械噪声影响主要在距离上述施工场所350m范围内。部分路段交通噪声的影响已经存在,但会因本道路建设的运输车辆增加而有所加重,考虑工程施工期道路运输车辆的不连续性,其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上述新增加的噪声影响均会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降低或消失。

表3.10-1 道路施工机械噪声测试值

序号

机械类型

型号

测点距施工机械距离(m

最大声级Lmax[dB(A)]

1

轮式装载机

ZL40型

5

90

2

轮式装载机

ZL50型

5

90

3

平地机

PY16A型

5

90

4

振动式压路机

YZJ10B型

5

86

5

双轮双振压路机

CC21型

5

81

6

三轮压路机

 

5

81

7

轮胎压路机

ZL16型

5

76

8

推土机

T140型

5

86

9

轮胎式液压挖掘机

W4-60C型

5

84

10

摊铺机(英国)

Fifond311型

5

82

11

摊铺机(德国)

VIGELE

5

87

12

发电机组(2台)

FKV-75型

1

98

13

冲击式钻井机

22型

1

87

14

锥形反转出料混凝土搅拌机

JZC350型

1

79

 

表3.10-2搅拌机的测试值

序号

搅拌机型号

测点距施工地点距离(m

最大声级Lmax[dB(A)]

1

Parker LB1000型(英国)

2

88

2

LB30型

2

90

3

LB2.5型

2

84

4

WARINI(意大利)

2

90

 

4、固废

施工期固废主要包括土石方、弃土、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1)项目土石方及弃方

本工程土石方工程总量16.68万m3,其中挖方8.34万m3,填方2.72万m3,弃方5.62万m3。根据工程设计,桥墩、隧道和人行地通挖出的土石方,需要回填或调出的临时堆放在开挖处附近。废弃的土石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不另设集中的土石堆放场地。

(2)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

本工程是对原有道路的改造,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废气建材、包装材料,均统一收集,运至建筑垃圾处理场处理处置。

(3)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按照100人计,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0.5kg/(人·d)计,则在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0kg/d。在施工场地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经集中收集后统一送附近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5、水土流失

在施工期,由于路基等工程的施工必然造成局部地形的改变,使地表失去保护层,产生挖方边坡、填方边坡,而这些新产生的坡面,在施工的前期基本上处于裸露状态,在雨季来临时,降雨对坡面冲刷,均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管理。

3.10.2营运期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1、废气

废气主要为道路运输车辆产生尾气,机动车尾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汽车排气管排出的含有CO、HC、NOx等污染物的内燃机燃烧废气,约占总排放量的60%;二是曲轴箱排出的含CO、CO2气体,约占20%;三是从油箱、气化器燃烧系统蒸发出来的HC等气体约占20%。机动车尾气所含成分比较复杂,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HC、NOx等。

这些污染源属于线性流动污染源,对于城市道路而言,汽车尾气对道路20~50m以内影响较大,50m以外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少。另外,公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路面积尘扬起,会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散落、风吹等原因,也会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

营运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行驶汽车排放的尾气,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J——j类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度(mg/s·m);

Ai——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辆/h);根据路段预测年交通量和车型构成比,换算出各类车型的昼夜平均小时交通量;

Eij——i型车j类排放物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mg/辆·m)(推荐值按《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附录D1选取)。

本项目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度见表3.10-3。

表3.10-3 车辆单车排放因子推荐值(单位:mg/辆·m)

平均车速(km/h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小型车

CO

31.34

23.68

17.90

14.76

10.24

7.72

NOx

1.77

2.37

2.96

3.71

3.85

3.99

中型车

CO

30.18

26.19

24.76

25.47

28.55

34.78

NOx

5.40

6.30

7.20

8.30

8.80

9.30

大型车

CO

5.25

4.48

4.10

4.01

4.23

4.77

NOx

10.44

10.48

11.10

14.71

15.64

18.38

 

根据各预测年预测的交通量、车型比和计算车速分别计算得到各路段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并根据相关系数,换算得到污染物排放源强,详见表3.10-4。

表3.10-4 拟建道路沿线污染物排放源强

路段

污染物

高峰时排放源强(mg/s·m

2016

2021

2026

2035

蜀泸大道

CO

24.830

31.253

34.604

48.777

NOx

3.412

4.140

4.240

6.294

龙马大道

CO

23.016

28.764

32.368

36.007

NOx

3.163

3.740

3.966

4.125

 

2、噪声

道路建成营运期噪声源主要是道路行驶的各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包括机动车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传动和制动噪声等)其中发动机噪声是主要污染源。其大小与发动机转速、车速等有关。本项目城市主干道一级标准设计,设计时速为50km/h。根据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单车行驶在参照点(7.5m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dB)LOi计算方法如下:

小型车:LOS=12.6+34.73log(VS)+△L路面

中型车:LOm=8.8+40.48log(VM)+△L纵坡

大型车:LOL=22.0+36.32log(VL)+△L纵坡

式中:右下角注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

Vi——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

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中的修正模式:

大型车:L坡度=98×β   (dB)

中型车:L坡度=73×β   (dB)

小型车:L坡度=50×β   (dB)

式中:β—公路纵坡坡度,%。

路面噪声源强修正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表A.2中取值,见下表:

表3.10-5路面噪声源强修正量

路面类型

不同行驶速度修正量(km/h

30

40

≥50

沥青混凝土

0

0

0

水泥混凝土

1.0

1.5

2.0

大、中、小型车辆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源强计算结果如下:

表3.10-6 各车型单车行驶计算源强

车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源强(dB

71.6

80.9

88.1

 

3、废水

营运期城市道路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通过雨水管线和路面径流的方式进入受纳水体——玉带河,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是来自汽车汽柴油的滴、漏随雨水径流对水系的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随雨水径流(以路面径流的方式为主)流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

路面初期雨水的径流经道路雨水管网排入水体。根据文献资料及类比分析,路面初期雨水引起的河流污染物浓度的增量较小,可忽略不计,污染物增量与背景值叠加后不会改变原有水质类别,对水质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1)路面径流

根据国内对南方地区路面径流污染情况试验有关资料,在车流量和降雨量已知情况下,降雨历时1h,降雨强度为81.6mm,在1h内按不同时段采集水样,测定分析路面径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测定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min,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SS和石油类的含量可达158.5-231.4mg/L、19.74-22.30mg/L;30min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速度较快。降雨历时40min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污染物含量较低。路面径流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排放。

 

表3.10-7 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值表(单位:mg/L)

项目

5-20min

20-40min

40-60min

平均值

(GB8978-1996)一级标准

pH

6.8-6.8

6.0-6.8

6.0-6.8

6.4

6-9

SS

231.4-158.5

158.5-90.4

90.4-18.7

100

70

BOD5

6.34-6.30

6.30-4.15

4.15-1.26

5.08

20

Pb

0.91-0.74

0.74-0.06

0.06-0.00

0.045

1.0

石油类

22.30-19.74

19.74-3.12

3.12-0.21

11.25

5

 

4、固废

由于项目不设置养护工区及服务区,因此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行人产生的固废和车辆运输过程中沿途洒落的少量路面垃圾,行人产生的固废应当在道路旁边放置垃圾桶进行收集,路面垃圾由市政清洁人员定期进行清理,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位置

泸州,古称“江阳”,别称“中国酒城”、江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位于成都-贵阳和重庆-昆明直线连接中心位置,是四川东南出川出海和重庆西南出海东南亚必经通道。长江沱江两江交汇处,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之间,东西宽121.64km,南北长181.84km,幅员12243km2。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海拔高度为240~520m。距省会成都市267km,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接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自贡市,北接重庆市、内江市。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泸州市、古蔺县。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

4.1.2 气象

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霜雪少的气象特征。雨热同季,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具有光、热、水分布与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同步的自然优势。

泸州市龙马潭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最热为七月和八月,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0.8℃,极端最低气温-1.1℃。年平均降雨量1142.3mm,最大年降雨量1464.9mm,主要集中在5-10月,根据四川省水文手册得知,项目区20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雨量为78.5mm,最大6小时降雨量131.3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192.0mm,年平均日照1259.9小时,年蒸发量1090.1mm,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

风向以南西(SW)向为主,次为北西(NW)和北东(NE)向,主导风向频率SW/20%,最大风速10m/s,平均风速2.3m/s。龙马潭区冬季多雾,对道路行车安全影响较大。

常年主要气象参数见表4.1-1。

 

4.1-1 龙马潭区气象特征表

气象因子

特征值

年平均气温(℃)

17.8

极端最高气温(℃)

40.8

极端最低气温(℃)

-1.1

≥10℃积温(℃)

5940

无霜期(天)

350

年平均降水量(mm)

1142.3

2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量(mm)

192.0

20年一遇6h最大降水量(mm)

131.3

20年一遇1h最大降雨量(mm)

78.5

年平均风速(m/s)

2.3

最大风速(m/s)

17

主导风向

西南SW

大风日数(天)

87

年蒸发量(mm)

1090.10

 

风向以南西(SW)向为主,次为北西(NW)和北东(NE)向,主导风向频率SW/20%,最大风速10m/s,平均风速2.3m/s。

4.1.3 地形地貌

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地貌类型,境内丘陵、中低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98%,地势北低南高,以长江为侵蚀基准面,由南向北倾斜。全市总体分为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沿江河谷介地四种地貌区。最高点位于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m,最低点位于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m。

泸州市地形地貌包括山地、丘陵等类型。山地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古蔺县、泸州市南部和合江、纳溪部分地区,地面切割破碎,地形陡峭,多发育滑坡、崩塌灾害;丘陵区主要分布在纳溪区、合江县以北的地区,海拔多在300~500m之间。切割深度一般在20~50m之间,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崩塌为主。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项目区平均海拔300m左右,最高海拔390.6m,最低224.0m;高中丘窄谷区占幅员面积的20.2%、浅丘宽谷区69.7%、河谷阶地平坦区10.1%。

本项目沿线地形地貌情况具体如下: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处,为浅丘斜坡地貌。地形总体上呈西南侧高,东北侧低,为缓坡地形。拟建工程现状地形标高在273.2~282.6m之间,相对高差约9m,拟建场地现状地形坡度1~4°,地势平坦。拟建工程蜀泸大道两侧有大剧院、体育中心及人民银行等重要标志性建筑,龙马大道两侧以居民楼房建筑为主。

4.1.4 地质

1、地层岩性

场地内地表覆盖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土、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组成,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组成。现将其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素填土:大部分上部为0.5-0.7m的沥青及混凝土路面层;下部为路面基层,杂色,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泥岩碎石、块石及砂卵石,硬质物粒径20~200mm,含量10~25%。松散~稍密,稍湿,回填时间大于5年。该层在场区均有分布。厚度在1.2m~9.8m之间变化。

(2)粉质粘土:灰色,呈可塑,成份主要为粘性土,局部含少量砾石,量约10%~20%,粒径10~20mm。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质较纯,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该层在场区内局部分布。厚度在0.0~6.7m之间变化。

(3)泥岩:棕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灰色砂质条带,强风化岩石,岩质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风化岩石,岩芯较完整,呈柱状,局部岩体裂隙发育,岩芯呈圆饼状。该层在场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厚度未揭穿,钻探揭露厚度在0.00~9.4m之间变化。

(4)砂岩:灰色,中细粒结构,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泥钙质胶结。强风化岩石,岩质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风化岩石,岩芯较完整,呈柱状,局部岩体裂隙发育,岩芯呈圆饼状。该层在场区局部地段有分布,钻探揭露厚度在0.00~7.5m之间变化。

2、地质构造

场地地处阳高寺背斜南端东翼,阳高寺背斜南起兰田以西,向北经齐家、阳高寺、碾子坝延出区外,全长24公里,轴向北10°东。在阳高寺以南轴线渐转为近南北,微向西弯突的弓形。核部由自流井及新田沟组成,枢纽起伏形成三个高点;南为老顶山高点,中为阳高寺高点,北称谭云观高点,各高点呈雁行排列。两翼由上下沙溪庙组构成,倾角11°~15°。南与孙家湾呈正鞍相接,中部被阳高寺断层切断。该断层距拟建场地约7.0~7.50km。阳高寺背斜南段主要受东西挤压生成,但具新华夏系反扭特征,属复合迭加构造。受构造的挽近活动(即以大面积间歇性上升)为主的影响,形成场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形态景观。根据工程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场区岩体较完整,场地内实测岩层产状:151°∠13°。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主要发育两组裂隙:

LX1:176°∠82°,延伸长度1.7~5.5m,缝宽1~3mm,裂面平直,裂隙间距1~5.0m,无充填或少量粘性土充填。

LX2:249°∠84°,延伸长度0.5~8.0m,缝宽1~3mm,裂面平直,裂隙间距1~3.0m,无充填或少量粘性土充填。

3、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含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及其附件《中国地震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项目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0.35s。

4、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及钻孔深度范围内岩芯观察,均未发现滑坡、崩塌、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

4.1.5 水文特征

1、地表水

泸州市河流丰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境内长江航道133km,入境水量2420.8亿m3,出境水量2945.6亿m3。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9.62m。本项目附近河流主要是沱江。

长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群峦叠嶂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西南侧的冰川。藏语“格拉丹东”,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雪峰积存着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汇集在姜根迪雪峰脚下,形成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长江上游最长的一条河流,从格拉丹东冰川末端至当曲河口,沱沱河全长375km。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l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km,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沱江:位于本项目西侧,发源予四川盆地北部的九项山,是长江左岸流域全部在四川境内的一级支流,沱江流域也是四川省内惟一的“非封闭型”流域。沱江为区域内的主要水系,道路沿线分布着多个小溪沟,溪沟最终汇入沱江。沱江水位受季节影响明显,丰水期为6~9月,枯水期12~3月,常年洪水位238.34m,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241.78m(1955年7月15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243.73m(1936年8月2日)。沱江特点是洪枯明显、水位差小,枯水期水位平稳,洪水期暴涨暴落。

流经龙马潭区的江河主要有长江、沱江、龙溪河、濑溪河。长江区内段干流长19.55km,流域面积51km2,区内出口平均流量7840m3/s,沱江区内段长18.91km,流域面积66.50km2,区内出口平均流量395km3/s,濑溪河区内段干流长18.97km,流域面积66.50km2,区内出口平均流量38.80m3/s,龙溪河区内段干流长40.79km,流域面积43km2,区内出口平均流量6.90km3/s。项目区水系图见附图2。

2、地下水

拟建场区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分为松散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填土和粉质粘土层中,接受降雨补给;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岩及砂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受降雨或土层中的地下水补给。

场地覆盖层为路面、路基填土及粉质粘土,下覆岩层为泥岩及砂岩层。路基填土为相对透水层,粉质粘土为不透水层,泥岩及砂岩为弱透水层。该场地总体为缓坡地形,且场地市政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有利地表水的排泄。地表大部分区域为路面层,大气降雨在路面形成片流,汇集到市政地下排水系统。根据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地下水较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钻孔中未见地下水,调查附近无污染源,根据临近场地建筑经验,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相关内容,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场地内地下水和土对砼具微腐蚀性,对砼中钢筋具微腐蚀,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4.1.6 土壤

项目区境内地层出露有八个系、二十六个组,土壤多为古生界的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和少量奥陶系、寒武系、部分侏罗系的灰岩、粉沙岩、泥灰岩和页岩的风化物形成。主要分有灰化黄色酸性土壤和紫色土壤。胶质量少而结构松散,易受水力侵蚀。泸州市土壤侵蚀分布图见附图9。

龙马潭区土壤主要是紫色土、水稻土,中偏酸性土壤居多,土壤深度在40~60cm之间,壤沙适宜,肥力较高,宜种性强。

(1)水稻土

水稻土是项目区的主要耕作土壤,在全区山间盆坝和槽谷地带皆有分布,是在水稻熟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土壤。

(2)紫色土

紫色土分布在项目区的低山丘陵区,该类土为岩成土,主要受紫色砂页岩母质的制约。

4.1.7 自然资源

1、生物资源

泸州市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盛产水稻、糯高粱、荔枝、桂圆。猪、牛、山羊、家蚕产量高。林地面积41.88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34.21%,活立木蓄积量810.8万m3。珍稀植物珙桐、水杉、桫椤、篦子三尖杉、连香树、香果树等共46种。中药材天麻、五倍子、佛手、黄柏、杜仲、安息香等1444种。飘溢“王者香”的佛兰、四季兰(三星蝶、荷瓣、梅兰、梅瓣)、双鼻双舌、多瓣多鼻等兰草为珍稀名品。珍稀动物中华鲟、白鲟、华南虎、黑颈鹳、林麝、猕猴等18种。长江的合江至雷波段,2000年4月被列为国家珍稀鱼类保护区。明代泸州特曲老窖池泥中计有400多种微生物,酿制出浓香甘爽的“泸型酒”。食用菌竹荪、鸡丛、蘑菇、银耳、木耳等20多种。

龙马潭区森林植被有阔叶、针叶、灌丛和竹类四个类型,主要有樟、楠、松、柏、桉、桂圆、慈竹等共63科250多种。全区林草覆盖率为27.86%。

2、矿产资源

泸州市探明储量煤43.32亿t,天然气407亿m3,硫铁矿32.17亿t,方解石20.1万t,大理石计数亿立方米。还有铜、金、石油、铀、镓、锗、铝土、耐火粘土、熔剂白云岩、盐、石灰岩、高岭土、玻璃用砂、陶瓷用粘土、石膏等20多种。

3、旅游资源

全市有各级A级景区14个,其中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6个。各级森林公园2个,其中*********1个。各级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2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其中*********5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1项,其中*********4项。

4.2 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2.1行政区划和人口

泸州市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自贡市,北接重庆市、内江市。辖三区四县: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县。江阳区幅员面积649km²,辖18个镇(街、景区)、91个村;龙马潭区幅员面积332.64 km²,人口34.24万。辖9个(乡镇)、3个街道、1个厂区办事处;泸县幅员面积1532km²,辖19个镇、251个农业村、41个社区;合江县幅员面积2422km²,辖17个镇、10个乡、284个行政村;泸州市幅员面积2976.9km²,辖11个镇、14个乡(其中民族乡5个)、230个村、1811个村民小组;古蔺县幅员面积3182.3km²,辖26个镇(乡)。2012年泸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100.97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1.05km²,迈入大城市行列。全市户籍总人口503.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48万人,占总人口的30.8%。常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422.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8.66万人,城镇化率为39.92%。共有40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47%,39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苗族占总人口的1.26%,其次是彝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等。

龙马潭区隶属四川省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西、北与泸县相交,南邻江阳区,东连泸县和江阳区, 龙马潭区是泸州的商贸、物流、经济、客运中心,是泸州经济商贸发达区,泸州主城三区之一。2014年,龙马潭区幅员面积322.64平方千米,下辖3个街道、7个镇、2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7个村,33个社区。2014年,龙马潭区户籍总人口35.7万人,常住人口50余万。

4.2.2社会经济概况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59.2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338.2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3.6:60.0:26.4调整为12.9 :60.3 :26.8,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农业: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139.4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10.0亿元,增长8.4%;畜牧业产值100.1亿元,增长3.6%;渔业产值9.7亿元,增长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8亿元,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198.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增长0.1%。油料产量4.5万吨,增长5.9%。

工业: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重工业增长10.4%。分重点行业看,全市传统四大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3%,其中,酒的制造业增长12.1%;能源行业增长2.3%;化工行业增长0.3%;机械行业增长17.2%。新兴医药制造业增长17.7%。分产品看,重点监测的32种产品有26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其中,玻璃纤维纱比上年增长56.0%,平板玻璃增长16.4%,白酒(折65度,商品量)增长8.3%。

服务业:2014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8%,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6.2%。从主要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增长8.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增长19.0%;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9.5亿元,下降0.5%。

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3%,较上年同期提升7.2个百分点。

消费品: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开放性经济:201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7565.0万美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出口总额2503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3%;进口总额2535万美元,增长15.5%

金融:20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3.0亿元,比年初增加202.2亿元,比年初增长14.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20.8亿元,比年初增加154.0亿元,增长20.1%。其中,比年初新增短期贷款34.0亿元,增长13.4%;新增中长期贷款119.4亿元,增长23.6%。

消费价格:201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涨幅较2013年回落1.4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五涨三跌”态势。分类别看,衣着类累计较去年同期上涨4.4%、食品类上涨2.8%、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1%;烟酒类价格下降3.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2%。

2014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5%,跌幅较2013年收窄1.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2%,跌幅较2013年收窄0.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0.0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70.0元,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9956人,比上年减少164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233人,减少8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0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4%,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4.2.3交通

泸州历来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经济枢纽,泸州市被确立为全省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的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泸州市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三纵四横”铁路网络、“一横二纵五港区”的水运体系以及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支线机场。“十一五”期末全市公路里程达12161km。

水路运输:泸州港是交通部确定的在四川唯一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四川最大港口,同时也是四川省第一个外贸港口。拥有多个集装箱码头,是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最重要的水运出海通道和实现江海联运的枢纽港,形成以长江、沱江、赤水河等为“一横二纵五港区”的水运体系。2011年泸州进港铁路的建成,泸州港也是全国第一个实现铁水联运的内陆港口。

航空运输:泸州蓝田机场(LZO)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贵阳五条航线,是川滇黔渝结合部开通客运航线最多的机场。

泸州云龙机场(军民合用机场)已经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复,2012底全面开工。云龙机场按照飞行区4D和军用三级规划,地点建于泸县云龙镇和龙马潭区石洞镇结合部。

铁路运输:全市现有地方铁路隆叙铁路(内江界一叙永)、泸州港进港铁路(全省唯一一条铁水联运线路),暂无客运业务。

规划或在建铁路项目:隆黄铁路(叙永-贵州界)、叙大铁路(叙永-古蔺大村)、合江临港货运铁路支线、方山货运铁路支线、渝昆高速铁路、内江-毕节城际铁路、自贡-泸州快速铁路、南充-泸州快速铁路等。另外,全市着力构建“三纵四横”铁路交通网络。

公路运输:泸州是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全国196个、全省10个国家道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和全省12个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之一。泸州客运运输量为全省地级市首位,目前有泸州客运中心(四川省最大的公路客运站,旅客发送能力5万人/日)、泸州广场客运站、蓝田客运站,并规划建设泰安客运站、城西客运站等。

公共交通运输:泸州市内公共交通发达,市区拥有公交线路94条(2012年),拥有线路在四川省内仅次于成都,是中国城市人均占有公交线路最多的城市。并拥有l条夜间公交线路(川南第一条城市夜间公交线路)、2条城市旅游观光线路、4条城市快速巴士线路、15条空调线路。

4.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3.1 调查范围与方法

1、调查范围

本工程生态重点调查的范围为临时施工场地、表土堆场等临时用地界外100m;施工便道中心线两侧各100m;道路红线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

2、调查方法

收集整理项目涉及区域现有生物多样性资料,包括县地方志、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现场勘查、询访。

4.3.2 植物

1、植被

项目所在地为位于城区,沿线植被受人为因素影响严重,植被类型比较单一。沿线植被主要是人工种植的绿化植物,植物多为常见种类,如桂花、银杏。

根据现场调查和走访相关主管部门,本项目两条道路交叉口处有古树名木小叶榕桩景分布。

2、濒危珍稀动植物

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主要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主。生境结构较单一,人类活动频繁,鸟类组成相对简单,种类较少,但该生境地处人类活动区,食物资源丰富,因此,鸟类种群数量大,优势种突出。兽类以适于城市和人居的种类居多,主要是小型兽类。工程影响区域内无国家及省级珍稀保护动物。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有小叶榕等古树名木桩景,无其它珍稀濒危、国家及省级以及地方特有保护动植物。本项目典型生态环境如下图4.3-1所示:

 

图4.3-1 本工程典型生态环境

4.4.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目前主要为城市建成区,土地类型主要有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等。泸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见附图。

4.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4.4.1 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

1、监测断面设置

为了解项目所在地施工以及营运期受影响水体沱江的环境质量,项目委托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于2015年8月20日~8月22日对项目所在地地表水进行监测。监测布点见表4.4-1:。

表4.4-1 本项目区域地表水监测断面

监测断面

点位

与本项目距离

备注

沱江三桥上游500m处

距本项目蜀泸大道起点约1.1km

对照断面

沱江三桥处

距本项目龙马大道起点约0.5km

削减断面

沱江三桥下游1500m处

距本项目蜀泸大道终点约2.1km

控制断面

 

2、监测项目

水质监测项目为:pH、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共5项。

3、监测周期及频率

地表水监测天数为连续3天,每天1次。

4、采样与分析方法

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进行。

表4.4-2 地表水监测方法及方法来源

项目

监测方法

方法来源

使用仪器

检出限(mg/L

pH

玻璃电极法

GB6920-1986

Thermo A 16262型pH计

/

高锰酸盐指数

高锰酸盐指数法

GB/T11892-1989

25mL酸式滴定管

0.5

BOD5

稀释与接种法

HJ509-2009

TS606-G/4-i型生化培养箱

0.5

氨氮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535-2009

72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0.025

石油类

红外分光光度法

HJ 637-2012

JDS-106A型红外分光测油仪

0.01

 

5、地表水监测结果

具体监测结果详见表4.4-3。

表4.4-3 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pH无量纲

项目时间

pH

高锰酸盐指数

BOD5

氨氮

石油类

2015.08.20

7.84

3.0

2.6

0.263

0.02

2015.08.21

7.90

2.9

2.4

0.241

0.02

2015.08.22

7.96

3.1

2.6

0.270

0.02

2015.08.20

7.92

2.9

2.5

0.229

0.03

2015.08.21

7.89

3.0

2.6

0.266

0.02

2015.08.22

7.84

3.2

2.7

0.258

0.02

2015.08.20

7.93

2.8

2.4

0.247

0.02

2015.08.21

7.87

3.1

2.6

0.252

0.02

2015.08.22

7.91

3.2

2.7

0.259

0.02

 

4.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

根据监测结果确定评价因子为:pH、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石油类。

2、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标准限值见表4.4-4。

表4.4-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Ⅲ类水域标准) 单位:除pH外,mg/L

项目

pH

高锰酸盐指数

BOD5

氨氮

石油类

标准值

6~9

6

4

1.0

0.05

 

3、评价方法

为了能直观反映水质现状,科学的评判水体中污染物是否超标,评价采用单项水质指数评价方法,即:

(1) 一般污染物:

式中:Sij——i污染物在监测点j的标准指数;

Cij——i污染物在监测点j的地表水浓度值(mg/L);

Csi——i污染物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值(mg/L)。

(2) pH:          pHj≤7.0

       pHj≥7.0

式中:SpH,j——pH值的标准指数;

pHj——监测点j的pH值;

——水质标准pH的下限值;

——水质标准pH的上限值。

4、评价结果分析

采用单项指数法对各监测断面水体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列于表4.4-5中。

表4.4-5 监测断面水质评价结果(Pi值)

序号

监测项目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断面

断面

Ⅲ断面

1

pH

6~9

0.42~0.48

0.42~0.46

0.435~0.465

2

高锰酸盐指数

≤6

0.483~0.517

0.467~0.533

0.467~0.533

3

BOD5

≤4

0.6~0.65

0.625~0.675

0.6~0.675

4

 

氨氮

≤1

0.241~0.27

0.229~0.266

0.247~0.259

5

石油类

≤0.05

0.4

0.4

0.4

 

由上表知:项目所涉及的主要水体pH、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石油类的监测指标Pi值均小于等于1,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要求。

4.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4.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为了解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项目SO2、NO2、PM10委托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于2015年8月20日~8月26日对项目所在地进行监测。PM2.5数据引用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2015年4月1日~2015年4月15日发布数据。

1、监测布点

具体布点情况见下表4.5-1。

表4.5-1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

监测点名称

备注

1#

本项目的上风向(龙西苑处)

本底监测

2#

本项目的下风向(四川省泸州市地税局处)

本底监测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PM2.5共4项。

3、监测频次

连续监测7天。PM2.5、PM10每日连续采样不少于20h,SO2、NO2每天监测02,08,14,20时4个时段小时浓度,每小时采样45min,日平均浓度每日至少采用20h。

4、采样及监测分析方法

在本项目区域进行监测SO2、NO2、PM10、PM2.5的本底监测。监测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等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表4.5-2 环境空气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项目

监测方法

方法来源

使用仪器

检出限(mg/m3)

二氧化硫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482-2009

UV-6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0.007

二氧化氮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479-2009

0.007

PM10

重量法

HJ618-2011

FA2004N电子天平

0.010

PM2.5

重量法

HJ618-2011

FA2004N电子天平

0.010

 

5、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见表4.5-3。

表4.5-3 项目拟建地环境空气监测结果  单位:mg/Nm3

编号

监测日期

监测

时间

SO2

NO2

PM10日均值

小时

均值

小时

均值

1#

8月20日

02:00~03:00

0.035

0.054

0.080

08:00~09:00

0.019

0.042

14:00~15:00

0.028

0.048

20:00~21:00

0.047

0.045

8月21日

02:00~03:00

0.058

0.045

0.072

08:00~09:00

0.020

0.016

14:00~15:00

0.014

0.076

20:00~21:00

0.022

0.019

8月22日

02:00~03:00

0.055

0.049

0.084

08:00~09:00

0.044

0.054

14:00~15:00

0.025

0.022

20:00~21:00

0.025

0.077

8月23日

02:00~03:00

0.064

0.067

0.081

08:00~09:00

0.052

0.047

14:00~15:00

0.017

0.053

20:00~21:00

0.055

0.072

8月24日

02:00~03:00

0.027

0.020

0.077

08:00~09:00

0.018

0.028

14:00~15:00

0.019

0.028

20:00~21:00

0.034

0.014

8月25日

02:00~03:00

0.022

0.024

0.079

08:00~09:00

0.036

0.035

14:00~15:00

0.022

0.035

20:00~21:00

0.017

0.044

8月26日

02:00~03:00

0.028

0.018

0.083

08:00~09:00

0.018

0.021

14:00~15:00

0.026

0.020

20:00~21:00

0.030

0.033

2#

8月20日

02:00~03:00

0.044

0.014

0.080

08:00~09:00

0.016

0.023

14:00~15:00

0.020

0.035

20:00~21:00

0.034

0.020

8月21日

02:00~03:00

0.012

0.034

0.080

08:00~09:00

0.058

0.019

14:00~15:00

0.057

0.058

20:00~21:00

0.044

0.032

8月22日

02:00~03:00

0.022

0.072

0.074

08:00~09:00

0.012

0.048

14:00~15:00

0.054

0.059

20:00~21:00

0.064

0.035

8月23日

02:00~03:00

0.021

0.026

0.072

08:00~09:00

0.016

0.041

14:00~15:00

0.046

0.034

20:00~21:00

0.025

0.045

8月24日

02:00~03:00

0.034

0.022

0.078

08:00~09:00

0.028

0.022

14:00~15:00

0.037

0.010

20:00~21:00

0.019

0.044

8月25日

02:00~03:00

0.013

0.013

0.090

08:00~09:00

0.016

0.009

14:00~15:00

0.016

0.009

20:00~21:00

0.028

0.012

8月26日

02:00~03:00

0.046

0.024

0.081

08:00~09:00

0.028

0.061

14:00~15:00

0.037

0.045

20:00~21:00

0.029

0.040

 

表3.5-4  PM2.5日均浓度发布值  单位:mg/Nm3

日期

2015年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PM2.5

浓度

0.102

0.042

0.037

0.048

0.025

0.027

0.019

0.034

0.037

0.048

0.051

0.037

0.054

0.055

0.040

4.5.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

根据监测结果确定评价因子为SO2、NO2、PM10、PM2.5

2、评价标准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标准限值,见表4.5-4。

表4.5-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单位:mg/Nm3

项目

PM2.5

PM10

SO2

NO2

日平均

0.075

≤0.15

/

/

1小时平均

/

/

≤0.50

≤0.20

 

3、大气现状评价的数学模式

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公式为:

式中:Pi——i污染物的大气质量指数;

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mg/Nm3);

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Nm3)。

4、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模式计算出各个污染物的Pi值列于表4.5-5。

表4.5-5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Pi值

指标

SO2

NO2

PM2.5

PM10

小时均值

浓度值范围

0.014~0.064

0.009~0.077

/

/

Pi值

0.028~0.128

0.045~0.385

/

/

日均值

浓度值范围

/

/

0.102~0.025

0.072~0.09

Pi值

/

/

0.333~1.36

0.48~0.6

 

由表4.5-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统计结果可看出:本项目所在地大气监测点位SO2、NO2日均值和小时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PM10日均值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PM2.5除2015年4月1日外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分析2015年4月1日PM2.5超标原因可能为该时段前三天均为晴天,气温较高,且伴有微风,路面干燥导致路面扬尘增加,空气中PM2.5含量增加;另一方面,晴天伴有的高太阳能辐射有利于空气中光化学反应的进行,导致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在大气氧化过程中转化成细颗粒物;综合以上原因导致了PM2.5超标情况产生。

4.6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6.1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

本次环评委托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5年8月20日~8月21日对该区域声环境质量进行现状监测。

1、监测点位

为了解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根据项目的特点,在项目区敏感点处设置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表4.6-1噪声监测布点

编号

监测点位置

 

1#

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蜀泸大道起点处)

本底监测

2#

锦华·万象城(龙马大道终点处)

本底监测

3#

巨洋大厦(蜀泸大道终点处)

本底监测

4#

柏缇欧香西门(龙马大道起点处)

本底监测

5#

中国酒城大剧院处

本底监测

6#

泸州市奥体公园处

本底监测

 

2、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本次环评噪声现状监测的项目为:各测点处的连续等效A声级。

监测方法及数据统计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测量。

测量频次:共监测2天,每天昼夜各1次。

表4.6-2 监测方法、方法来源及使用仪器

项目

监测方法

方法来源

使用仪器

噪声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AWA6228多功能声级计

 

3、监测结果

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6-3。

表4.6-3 拟建地现状噪声监测结果  单位:dB(A)

序号

点位

820

821

标准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1#

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蜀泸大道起点处)

55.3

49.5

55.0

49.2

4a类

2#

锦华·万象城(龙马大道终点处)

54.6

48.8

54.7

48.7

2类

3#

巨洋大厦(蜀泸大道终点处)

53.7

47.6

53.5

48.0

4a类

4#

柏缇欧香西门(龙马大道起点处)

53.9

47.8

54.2

48.2

2类

5#

中国酒城大剧院处

54.0

48.3

54.4

48.4

4a类

6#

泸州市奥体公园处

52.9

48.6

53.1

48.8

4a类

标准值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昼间:60dB(A),夜间:50dB(A);4a类:昼间:70dB(A),夜间:55dB(A)

 

4.6.2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4a标准。

2、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为实测值(LAeq)与标准限值直接比较进行。

3、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表4.6-3可知,项目道路工程沿线规划敏感点昼间、夜间环境噪声均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4a区要求。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5.1.1 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项目建设在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且便捷性较差;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的活动难免会增加周边道路交通量,但影响是短期的,项目施工运输车辆对周边交通的影响较小。本项目建成后,有利于规划区路网的完善,为片区的出行提供便利,有效带动该区域的开发,对于区域进一步的开发创造了有力条件。本项目的建设是泸州市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促进泸州市规划发展。同时本项目的建成将直接影响到泸州市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增强对毗邻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5.1.2 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区域内道路的建设和投入营运,将使得交通更加便捷,加快了区域的开发建设进度,工程的实施不仅会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也将有力地促进沿线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

道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道路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工期:施工车辆的进出,对沿线现有道路的占用,将影响沿线居民出行;施工车辆扬尘将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施工噪声将会影响居民休息;施工废水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会对沿线河流水质造成影响。根据现场调查,施工期受影响的主要是拟建道路区域周边的居民点。道路营运期间也会给当地的大气环境和声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采取抑制扬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施工管理及必要的降噪措施以减缓其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5.1.3 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1、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本工程用地面积13.51hm2,即202.65亩,全部为永久占地,占地类型属城市道路用地,包括路面工程、绿化工程及配套设施工程等。道路投入营运后,将实现道路特殊用地价值的转化,道路的建成会带动沿线土地利用的开发,提高沿线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本项目道路建设将使邻近地区的土地利用价值增值,总体上道路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不大。

道路是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道路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节约运输费用、缩短运输时间、减少交通事故、加快货物周转、增加交通舒适感;又有较佳的社会效益:能促进社会流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道路用地的利用价值广泛,利用率高。但是,土地是一种无法再生的资源,因此,在设计施工中必须注意土石方的纵向平衡,也可考虑将部分弃渣用于其它工程建设综合利用,尽量减少弃土方量,尽可能减少污染。

2、对矿产资源的影响

本项目沿线不涉及矿产资源区,因此本项目建设不涉及对矿产资源的影响。

3、对旅游资源及文物古迹的影响

通过现场踏勘及当地相关部门确认,项目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没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本项目的实施,可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及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提供快捷的交通条件。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原有道路交叉口绿化带处有8棵小叶榕桩景,为古树名木,需依法保护。在施工期间,对其围栏保护,且禁止对其攀折、砍伐。因此,在施工中应尽量保存好小叶榕桩景,减少损害。

5.1.4 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1、对路网完善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作为泸州市城市主干道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目前泸州市城区交通拥挤现状;项目直接与现有蜀泸大道、龙马大道相接,形成泸州市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满足了泸州市道路网布局的需要。

2、对排水管网设施的影响

本项目为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项目,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将对原有的排水等配套设施工程进行改造完善。

因此,道路建成后对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水体也没有大的扰动,不存在堵塞河道和收缩过水断面的问题,能确保项目沿线排水等配套设施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5.1.5 对城镇发展规划的影响

本项目属于泸州市重点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根据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泸住建规路选(2014)011号)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泸住建规路用(2014)011号)用地性质为城市道路用地,同意本项目的选址和建设,明确项目选址符合泸州市城乡规划要求。路线布设充分考虑了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与泸州市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均不冲突,与泸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匹配。

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2.1 工程占地环境影响评价

1、工程用地数量及类型

本工程占地规模较大,属开发建设项目。其中永久占地13.51hm2,占地类型属城市道路用地。

2、土地占用损失的生物量

本项目为改造现有道路,现状道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绿化带,改造后将拆除这部分绿化,拆除面积约9635m2。工程占地共损失树木约400棵,不包括8棵古树名木——小叶榕桩景。

3、工程占地影响分析

本工程占用城市道路用地,土地占用对区域环境影响小。

本工程项目无临时占地工程。

5.2.2 对植被影响评价

本项目占地主要为城市道路用地,植被主要为原有道路绿化植被。现有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有约1米宽的绿化带,绿化的品种有小叶榕、桂花、香樟、黄葛树、桂圆树、黄花槐、小叶女贞、三叶草、狗牙根等。

施工期对项目所在区域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项目占地对植被的破坏。在工程施工期间,地表植被减少,成片的裸土形成,易引起项目所在区域的水土流失。但项目施工期间的影响是暂时的。同时在项目设计中,将道路绿化同时考虑,道路人行道两侧设置行道树,绿化品种以适合区域生长的植被为主,并结合景观设计,而代替原有绿化景观。

因此,尽管项目的实施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本项目采取必要的生态植被补偿措施后,本项目的修建,对当地植被影响较小。

5.2.3工程土石方平衡

本项目的土石方主要来源于表土剥离、绿化覆土、蜀泸大道桥梁工程两端的引桥、龙马大道隧道工程以及人行地下通道的开挖与回填。

(1)表土剥离和绿化覆土

本项目为改造现有道路,现状道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绿化带,改造后将拆除这部分绿化,拆除面积约9635m2。本工程改造完成后新增绿化面积3622m2。绿化覆土平均厚度30cm,则需覆土量1090m3。在需拆除的绿化面积内剥离表土,剥离平均厚度20cm,剥离量1090万m3。剥离的表土堆至表土堆场,待后期用于绿化覆土。

(2)桥梁与隧道的开挖与回填

①桥梁工程

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K0+240-K0+358.5两侧设置挡墙,K0+358.5-K0+606.5为上跨桥部分,K0+606.5-K0+680两端设置挡墙。蜀泸大道车行道宽度:B=13米辅道(0.5m路缘带+3.5m非机动车道+0.5m机非隔离设施+8m机动车道+0.5m路缘带)+17米高架桥(含桥上栏杆宽度)+13米辅道(同前)。桥梁工程的土石方工程数量表见附图16-1。桥梁工程挖方350m3,填方3050m3,调入2700m3,从龙马大道隧道工程开挖的土石方中调运。

②隧道工程

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K0+505段,其余位置设置挡墙。龙马大道车行道宽度:B=12.5米辅道(0.5m路缘带+3.0m非机动车道+0.5m机非隔离设施+7.5m机动车道+1.0m护栏)+18米下穿道(含侧墙宽度和中柱宽度)+12.5米辅道(同前)。龙马大道下穿隧道的土石方工程数量表见附图16-2。下穿隧道挖方51980m3,调出2700m3至桥梁工程,弃方49280m3

为组织蜀泸大道人行交通,于蜀泸大道桩号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根据主体设计,1号人行地下通道挖方15980m3,填方12700m3,弃方3280m3。2号人行地下通道挖方14000m3,填方10330m3,弃方3670m3

根据川水函[2014]1723号第五条“按自然方进行土石方平衡计算”的规定,本工程土石方工程按自然方进行平衡。经土石方平衡分析,本工程土石方工程总量16.68万m3,其中挖方8.34万m3,填方2.72万m3,弃方5.62万m3。本工程施工期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总工期7个月,施工工期短,因此桥墩、隧道和人行地通挖出的土石方,需要回填或调出的临时堆放在开挖处附近,本方案将补充堆土的防雨布覆盖措施。废弃的土石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由土方接收单位泸州沱江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不另设集中的土石堆放场地。

工程建设工程土石方平衡见表5.2-4,土石方流向框图见图5.2-1。

 

 

5.2-1 土石平衡统计表

项目组成

开挖m3

回填m3

调入

调出

外借

废弃

数量m3

来源

数量m3

去向

数量m3

来源

数量m3

去向

桥梁工程

引桥和桥墩

350

3050

2700

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

下穿隧道

51980

 

 

 

2700

桥梁工程

 

 

49280

 

1号地通

15980

12700

 

 

 

 

 

 

3280

 

2号地通

14000

10330

 

 

 

 

 

 

3670

 

小计

81960

23030

 

 

2700

 

 

 

56230

 

地面工程

表土

1090

109

 

 

 

 

 

 

 

 

合计

83400

27170

2700

 

2700

 

 

 

56230

 

 

 

图5.2-1 土石方平衡流向框图

5.3 声环境影响分析

5.3.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道路建设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来自于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具有高噪声、无规律的特点,它对外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随施工结束而消失。但由于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机械设备噪声值很高,如不加以控制,会对附近的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1、施工期噪声预测方法及模式

鉴于施工噪声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区域性和阶段性,本报告针对不同施工阶段计算出不同施工设备的噪声污染范围,以便施工单位在施工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噪声可近似视为点声源处理,根据点声源噪声衰减模式,估算出离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预测模式如下:

式中: Li——距声源Ri米处的施工噪声预测值,dB(A);

Lo——距声源R0米处的施工噪声级,dB(A);

△L——障碍物、植被、空气等产生的附加衰减量。

对于多台施工机械同时作业时对某个预测点的影响,按下式进行声级叠加:

2、施工期噪声影响范围及影响分析

根据前述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式,对施工过程中各种设备噪声影响范围进行计算,该项目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源强见表5.3-1。

表5.3-1 主要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噪声级  单位:dB(A )

阶段

机械名称

5m

10m

20m

40m

60m

80m

100m

150m

200m

基础施工

阶段

装载机

90

84

78

72

68.5

66

64

60.5

58

推土机

86

80

74

68

64.5

62

60

56.5

54

挖掘机

84

78

72

66

62.5

60

58

54.5

52

路面施工

阶段

振动式压路机

86

80

74

68

64.5

62

60

56.5

54

平地机

90

84

78

72

68.5

66

64

60.5

58

摊铺机

87

81

75

69

65.5

63

61

57.5

55

拌和机

87

81

75

69

65.5

63

61

57.5

55

通过对表5.3-1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台机械同时在一处作业,则此时施工噪声影响的范围比预测值还要大。

(2)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表5.3-1所示结果表明:昼间施工机械在距施工场地40m外可以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m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从推算的结果看,噪声污染最严重的施工机械是平地机和装载机,其它的施工机械噪声较低。道路两旁的居民居住小区有柏缇欧香小区(约800户)、龙西苑小区(1080户)、北城天骄小区(约1460户)、四川锦华·万象城(约1500户),距离红线距离约32m。首排房屋距离小区围墙还有3~5m距离,在考虑小区周围绿化衰减的情况,施工期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较小。

(3)道路施工噪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污染行为,一般的居民均能理解。但是作为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文明施工、环保施工,并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如打围施工等),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期的噪声影响是短暂的,项目建成后,施工期噪声的影响也相应结束。但由于施工机械均为强噪声源,施工期噪声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取降噪措施。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1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工程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建筑施工机械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情况。

(2)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对施工阶段的厂界限值规定,在施工时较大产噪设备尽量避开休息时间施工,尤其在夜间(22:00~06:00)期间不得使用高噪声的施工机械,对因施工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要求需要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限值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

(3)施工车辆特别是重型运载车辆的运行线路和时间,应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区域和噪声敏感时段。进出车辆要合理调度,明确线路,使行驶道路保持平坦,减弱车辆的颠簸噪声和产生振动。加强施工区域将同管理,避免因交通堵塞增加车辆鸣笛。

(4)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人、物、材料等,并有专人指挥施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工,尽量缩短施工噪声对民众的影响;施工设备尽量采用先进低噪声设备,做到定期保养、维护,降低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程度。

采取以上措施对施工噪声进行控制后,本项目施工噪声对周围敏感点影响可控制在最低水平。

5.3.2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本项目的实施计划,项目计划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预测特征年分别为2016年、2021年、2026年和2035年。本次评价主要考虑道路使用年限的近期、中期和后期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预测情况如下:

1、预测模式

本次评价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推荐的公路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其中部分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确定。

(1)车速

车速参考公式如下:

式中:

Vi—第i种车型车辆的预测车速,km/h;当设计车速小于120km/h时,该型车预测车速按比例降低;

Ui—该车型的当量车速;

ηi—该车型的车型比;

vol—单车道车流量,辆/h;

mi—其他两种车型的加权系数。

k1、k2、k3、k4分别为系数,如表5.3-2:

表5.3-2 车速计算公式系数

车型

k1

k2

k3

k4

mi

小型车

-0.061748

149.65

-0.000023696

-0.02099

1.2102

中型车

-0.057535

149.38

-0.000016390

-0.01245

0.8044

大型车

-0.051900

149.39

-0.000014202

-0.01254

0.70957

 

(2)车型分类

车型分类(大、中、小型车),方法见表4.3-3:

表5.3-3 车型分类标准

车型

总质量(GVM

≤3.5t,M1、M2、N1

3.5t~12t,M2、M3、N2

>12t,N3

注:M1M2M3N1N2GB1495划定方法相一致。摩托车、拖拉机等另外归类。

(3)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式中:

—第i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dB(A);

—第i类车速度为Vi,km/h;水平距离为7.5m处的能量平均A声级,dB(A);

—昼间,夜间通过某预测点的第i类车类流量,辆/h;

r—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的距离,m;

—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km/h;

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1h;

—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rad),如下图所示:

图5.3-1 有限路段的修正函数,AB为路段

ΔL ─有其它因素引起的修正量,可按下式计算:

△L=△L1+△L2+△L3

△L1=△L坡度+△L路面

△L1=Aatm+Agr+Abar+Amusc

式中:

△L1——线路引起的修正量,dB(A);

△L坡度——公路纵坡修正量,dB(A);

△L路面——公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dB(A);

△L2——声波传播途径中引起的衰减量,dB(A);

△L3——由反射引起的修正量,dB(A);

混合车流模式的等效声级是将各类车流等效声级叠加求得。如果将车流分成大、中、小三类车,那么总车流速等效声级为:

(4)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L0i

1)第i种车型在参照点(7.5m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dB)LOi按下式计算:

小型车:LOS=12.6+34.73log(VS)+△L路面

中型车:LOm=8.8+40.48log(VM)+△L纵坡

大型车:LOL=22.0+36.32log(VL)+△L纵坡

式中:右下角注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

      Vi——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

2)源强修正

① 公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L坡度

公路纵坡修正量△L坡度按下式计算:

大型车:△L坡度=98×β   (dB)

中型车:△L坡度=73×β   (dB)

小型车:△L坡度=50×β   (dB)

式中:

β—公路纵坡坡度,%。

② 公路路面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L路面

取值按下表:

表5.3-4 常见路面噪声修正值 单位:dB(A)

路面类型

不同行驶速度修正量km/h

40

≥50

沥青混凝土

0

0

水泥混凝土

1.5

2.0

注:表中修正量为(LoE)i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测得结果的修正。

③ 地面覆盖物吸收衰减因子α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地面覆盖物的吸收产生衰减,拟建道路两侧现在主要为农田,土质松散,取α值为0.5。

A、障碍物衰减量(Abar

a、声屏障衰减(Abar)计算

无限长声源可按下式计算:

2$GV})7RWTA]]LJ2Y$8SG26

式中:——声波频率,(Hz);

——声程差,(m);

——声速,(m/s)。

有限长声屏障计算:

Abar仍由上式计算,然后根据下图5.3-2进行修正,修正后的Abar取决于遮蔽角β/θ。图5.3-2中虚线表示:无限长屏障声衰减为8.5dB,若有限长声屏障对应的遮蔽角百分率为92%,则有限长声屏障的声衰减为6.6dB。

图5.3-2 有限长度的声屏障及声源修正图

b、高路堤或低路堑两侧声影区衰减量计算

高路堤或低路堑两侧声影区衰减量Abar为预测点在高路堤或低路堑两侧声影区两侧声影区内引起的附加衰减量。

计算如下:

首先判断预测点是在声照区或声影区(如图5.3-3,5.3-4所示)。

图注:H—声源高度;h1—预测点A至路面的垂直距离;D—预测点A至路中心线的垂直距离;h2—预测点探头高度;h2=1.2md—道路宽度的1/2

图5.3-3 高路堤声照区及声影区示意图

由ΔSER可得:

,预测点在A点以内(如B点),则预测点处于声影区。

,预测点在A点以内(如B点),则预测点处于声照区。

图5.3-4 路堑声照区及声影区示意图(符号含义同图5.3-3)

由ΔSER可得:

,预测点在A点以外(如B点),则预测点处于声影区。

,预测点在A点以内,则预测点处于声照区。

当预测点处于声照区,Abar=0。

当预测点位于声影区,Abar取决于声程差δ。

由图5.3-5计算δ,δ=a+b-c,再由图5.3-6查出Abar。

图5.3-5 声程差δ计算示意图

 

图5.3-6 声源衰减量Abar与声程差δ关系曲线(f=500Hz)

c、城市房屋附加衰减量计算值

城市房屋衰减量可按GB/T17247.2附录A进行计算,在沿道路第一排房屋影声区范围内,近似计算可按图5.3-7和表5.3-5取值。

图5.3-7 城市房屋降噪量示意图

5.3-5 城市房屋噪声附加衰减量估算量

房屋状况

衰减量ΔL

 

第一排房屋占地面积40~60%

-3dB

房屋占地面积按

图5.3-7计算

第一排房屋占地面积70~90%

-5dB

每增加一排房屋

-1.5dB,最大衰减量≤-10dB

 

 

④由反射等引起的衰减量(△L反射

A、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噪声(影响)修正量

交叉路口的噪声修正值(附加值)见表5.3-6。

 

 

 

表5.3-6 交叉路口的噪声附加量

受噪声影响点至最近快车道中轴线交叉点的距离(m

交叉路口(dB

≤40

3

40<D≤70

2

70<D≤100

1

>100

0

 

B、两侧建筑物的反射声修正量

地貌以及声源两侧建筑物反射影响因素的修正。当线路两侧建筑物间距小于总计算高度30%时,其反射声修正量为:

两侧建筑物是反射面时:

两侧建筑是一般吸收性表面:

两侧建筑物为全吸收性表面:

式中:w ——为线路两侧建筑物反射面的间距,m;

Hb——构筑物平均高度h,取两侧较低一侧高度平均值代入计算,m。

(5)环境声级计算

预测点P处的环境噪声为:

  (dB)

式中:——预测点环境噪声级,dB;

——预测点公路交通噪声值,dB;

——预测点背景噪声值,dB。

2、预测参数

(1)各评价阶段交通量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营运期各路段评价年的高峰小时车流量见表5.3-7。

表5.3-7 各预测年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值   辆/h

路段

车型

2016

2021

2026

2035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蜀泸大道

小型车

1560

390

2195

549

2951

738

3679

920

中型车

3118

779

3760

846

3538

884

3429

3429

大型车

5

1

6

2

9

2

11

3

龙马大道

小型车

1446

362

2127

532

2761

690

3487

872

中型车

2890

723

3279

820

3309

827

3251

813

大型车

5

1

7

2

8

2

2

2

 

(4)车速的确定

由于导则中未明确速度等参数修正,因此车速按设计车速执行,即车速为50km/h。

(5)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L0i

各路段各车型平均辐射噪声级见表5.3-8。

表5.3-8 各类车型平均辐射噪声级  单位:dB(A)

路段

车型

源强预测模式

排放源强

蜀泸大道

小型车

Lw,=59.3+0.23V

63.50

中型车

Lw,=62.6+0.32V

66.76

大型车

Lw,=77.2+0.18V

79.07

龙马大道

小型车

Lw,=59.3+0.23V

62.13

中型车

Lw,=62.6+0.32V

65.41

大型车

Lw,=77.2+0.18V

78.46

 

3、预测结果

(1)水平断面达标距离计算

根据上述预测方法、预测模式和预测参数,对拟建道路的交通噪声在不同营运期、不同时段、距道路中心线不同距离的影响进行预测。

本项目为城市道路建设,路面起伏较小,路面与原地面之间的高差不断变化。假定每个敏感路段路基高度均为0m,不考虑建筑物和树林的遮挡屏蔽影响及地形的变化影响,也不考虑空气吸收等衰减,即在平路基和开阔空旷环境下,在距离道路中心线20~200m范围内,各段交通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3-9。

表5.3-9 拟建道路评价年交通噪声预测值  单位:dB(A)

路段

年份

时间

计算点距路中心线距离(m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蜀泸大道

2016年

昼间

55.8

50.6

48.5

47.1

46.0

45.2

44.5

43.9

43.4

42.8

夜间

51.4

45.4

41.9

39.4

37.4

35.8

34.5

33.3

32.3

31.4

2021年

昼间

61.1

55.9

53.8

52.3

51.2

50.4

49.7

49.1

48.6

48.0

夜间

51.4

45.4

41.9

39.4

37.4

35.8

34.5

33.3

32.3

31.4

2026年

昼间

62.5

57.3

55.2

53.8

52.7

51.9

51.2

50.6

50.0

49.6

夜间

51.4

45.3

41.8

39.3

37.4

35.8

34.4

33.3

32.3

31.4

2035年

昼间

64.5

59.3

59.2

57.7

56.7

55.8

55.1

54.5

54.0

53.6

夜间

55.8

50.6

48.5

47.1

46.0

45.2

44.5

43.9

43.4

42.8

龙马大道

2016年

昼间

55.4

50.2

48.1

47.0

45.4

44.2

43.5

42.9

39.4

38.8

夜间

51.4

45.4

41.9

39.4

37.4

35.8

34.5

33.3

32.3

31.4

2021年

昼间

58.1

52.9

50.8

49.3

48.2

47.4

46.7

46.1

45.6

45.0

夜间

51.4

45.4

41.9

39.4

37.4

35.8

34.5

33.3

32.3

31.4

2026年

昼间

61.5

56.3

54.2

52.8

51.7

50.9

49.2

47.6

44.0

40.6

夜间

51.4

45.3

41.8

39.3

37.4

35.8

34.4

33.3

32.3

31.4

2035年

昼间

63.5

57.3

54.2

51.7

49.7

45.8

41.1

37.5

34.0

33.6

夜间

55.2

45.2

45.7

43.2

41.2

39.7

37.3

35.2

34.1

33.2

标准值

4a类:昼间≤70dB(A),夜间≤55dB(A)

2类:昼间≤60dB(A),夜间≤50dB(A)

 

根据表5.3-9及路基宽度计算出红线范围,结合地方环境保护局执行标准的批文。为了避免未来产生较大影响,报告书对平均路堤高度,考虑地面吸收、地形等条件下,道路的噪声达标距离进行计算,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公路、城市交通运输噪声预测的方法,在只考虑距离和地面衰减的情况下,各路段特征年道路两侧4a类和2类区的噪声达标距离见表5.3-10。

表5.3-10可作为建筑规划参考依据,根据规划,本项目红线两侧4a类、2类区范围内有较多敏感点,因此,建议距离路中心线4a类、2类区达标距离范围内临路第一排直接面对公路且未采取降噪措施的居民区等声敏感目标,宜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建议新增规划符合实际车流量,若新增规划在不重新预测的情况下,按本报告书提出的各路段规划控制距离进行规划。

 

 

表5.3-10 道路各预测年的噪声达标距离

标准

2016

2021

2026

2035

标准值dB(A)

达标距离m

标准值dB(A)

达标距离m

标准值dB(A)

达标距离m

标准值dB(A)

达标距离m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4a类

70

55

-

-

70

55

-

-

70

55

-

-

70

55

-

-

2类

60

50

21

22

60

50

21

22

60

50

23

22

60

50

30

22

                                     
 

注:表中达标距离为达标点到道路路基边缘的距离。

 

 

2)垂直断面噪声衰减预测

根据上述预测方法、预测模式和预测参数,对交通噪声在不同营运期(2016年、2021年、2026年、2035年)、距路中心线不同水平距离、离路面不同高度的噪声影响进行了预测。通过对道路不同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的网格点计算,即在平路基和开阔空旷环境下,不考虑建筑物影响,但考虑行道树的影响,在距离道路中心线20~200m范围内,离路面高度0-50m点交通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3-11,由此绘制的噪声衰减曲线见图4.3-14~5.3-16。

表5.3-11 垂直断面上噪声分布

预测

时间

高度

水平距离(m

m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016年

0

61.8

60.0

58.6

57.5

56.5

55.8

55.2

54.5

54.0

53.6

50.7

47.3

45.0

43.3

41.8

40.6

39.6

38.8

38.1

37.4

25

63.9

60.7

58.9

57.6

56.6

55.9

55.2

54.6

54.1

53.6

52.8

48.0

45.3

43.4

41.9

40.7

39.7

38.9

38.1

37.4

50

59.5

58.7

58.9

57.0

56.2

55.6

55.0

54.4

53.9

53.5

48.3

46.0

43.3

42.8

41.5

40.4

39.5

38.7

37.9

37.3

2021年

0

62.9

61.2

59.8

58.6

57.7

57.0

56.3

55.7

55.3

54.7

51.7

48.5

46.2

44.3

43.1

41.9

40.9

40.0

39.2

38.5

25

65.1

61.9

60.1

58.8

57.8

57.1

56.4

55.8

55.3

54.8

54.0

49.2

46.5

44.6

43.2

42.0

41.0

40.1

39.3

38.6

50

60.6

59.8

59.0

58.0

57.4

56.8

56.2

55.6

55.1

54.6

49.6

47.2

45.4

43.9

42.8

41.7

40.8

39.9

39.1

38.4

2026年

0

65.6

63.8

62.2

61.2

60.2

59.5

58.8

58.3

57.7

57.3

54.5

51.0

48.7

46.9

45.5

44.4

43.4

42.5

41.7

41.1

25

67.6

64.4

62.6

61.4

60.4

59.6

58.9

58.4

57.8

57.4

56.5

51.7

49.0

47.1

45.7

44.5

43.5

42.6

41.8

41.2

50

63.3

62.4

61.4

60.7

60.0

59.3

58.6

58.2

57.6

57.2

52.2

49.7

47.9

46.4

45.3

44.2

43.2

42.4

41.6

41.1

2035年

0

64.0

62.3

60.8

59.7

58.9

58.0

57.3

56.8

56.1

55.8

58.9

57.1

55.7

54.6

53.7

52.9

52.1

51.7

51.0

50.8

25

66.0

62.9

61.2

59.9

58.8

58.1

57.6

56.9

56.3

55.9

60.9

57.8

56.0

54.8

54.1

53.0

52.2

51.8

51.3

50.8

50

61.7

60.9

60.0

59.2

58.4

57.8

57.1

56.7

56.2

55.7

56.6

55.8

54.9

54.1

53.2

52.7

52.3

51.6

51.1

50.7

3)敏感点处噪声预测

敏感点环境噪声预测应考虑其所处路段及所对应的地面覆盖状况、公路结构、公路有限长声源、地形地物等因素修正,由交通噪声预测值叠加相应声环境背景值得到。本项目线路周边沿线首排房屋、各企业单位均处于4a类区,各居民小区处于2类区,拟建公路沿线声敏感点环境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3-12。

5.3-12 拟建公路沿线声敏感点环境噪声预测结果

序号

敏感点名称

相对

位置

测点

位置

距路

中心线

距离

预测

时期

现状值

dBA

公路噪声预测值(dBA

环境噪声预测值(dBA

标准值

dBA

超标量

dBA

预测结果

分析与评价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1

柏缇欧香小区(约800户)

蜀泸大道

居民

房前1.0m

32

2016年

54.0

48.0

53.2

48.4

56.6

51.2

60

50

达标

超标1.2

昼间2026年、2035年超标,夜间均超标

2021年

58.5

48.4

59.8

51.2

达标

超标1.2

2026年

59.9

48.3

60.8

51.1

超标0.8

超标1.1

2035年

61.9

53.2

62.5

54.3

超标2.5

超标4.3

2

龙西苑小区(1080户)

龙马大道

居民

房前1.0m

32

2016年

54.0

48.0

52.8

48.4

56.4

51.2

60

50

达标

超标1.2

昼间2026年、2035年超标,夜间均超标

2021年

55.5

48.4

57.8

51.2

达标

超标1.2

2026年

58.9

48.3

60.0

51.1

超标0.8

超标1.1

2035年

60.4

50.2

61.3

52.2

超标1.3

超标2.2

3

北城天骄小区(约1460户)

龙马大道

居民

房前1.0m

32

2016年

54.2

48.0

52.8

48.4

56.5

51.2

60

50

达标

超标1.2

昼间2026年、2035年超标,夜间均超标

2021年

55.5

48.4

57.9

51.2

达标

超标1.2

2026年

58.9

48.3

60.0

51.1

超标0.8

超标1.1

2035年

60.4

50.2

61.3

52.2

超标1.3

超标2.2

4

锦华·万象城(约1500户)

龙马大道

居民

房前1.0m

32

2016年

54.7

48.7

52.8

48.4

56.8

51.5

60

50

达标

超标1.5

昼间2026年、2035年超标,夜间均超标

2021年

55.5

48.4

58.1

51.5

达标

超标1.5

2026年

58.9

48.3

60.3

51.5

超标0.3

超标1.5

2035年

60.4

50.2

61.4

52.5

超标1.4

超标2.5

 

从上述计算结果来看,随着车流量的增加,由于交通噪声的影响,会导致大多数敏感点在营运期夜间噪声超标。另根据表中计算结果可知,居民小区执行2类标准,因此夜间均出现超标,且2035年超标量较大。但是由于本项目所监测噪声为其围墙处噪声,围墙距离居民楼有3-5m远,并且道路两旁设置有绿化带,实际对其影响较小。

公路运营交通噪声对各敏感点的噪声2035年贡献值较高,叠加背景噪声后噪声敏感点出现超标现象,对于营运期2026年超标的敏感点通过设置通风式隔声窗来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同时在特殊敏感点如居民小区附近设置禁鸣标志,防止突发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

为进一步降低项目交通噪声对道路周边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噪声防治措施:

(1)管理措施

①加强路段管理,严格控制大型载重车辆在该路段区域内的行驶,严格控制过往车辆车速,并禁止鸣笛;

②新增居民区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建筑布局和建筑隔声设计,对面向道路一侧的建筑采取通风隔声窗设计,居民区住宅在面向道路一侧应设计作为厨房、卫生间等非居住用房,保证敏感建筑物室内声环境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2)工程措施

①采用低噪声路面,加强道路养护,良好的路面结构能够有效降低交通噪声;

②控制车速,在居住区和学校路段设置减速、禁鸣标志,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

③加强拟建公路沿线的声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可能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敏感点实行环境噪声定期监测制度,根据因交通量增大引起的声环境污染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④种植绿化带。根据既有的测试结果,10~30m的绿化林带可降噪2~4dB(A),道路红线左、右侧规划有绿化带,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起到隔声降噪的效果。

5.4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5.4.1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废水主要是施工机械冲洗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SS和石油类,通过施工现场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因此,项目施工期施工废水对水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2、施工场地生活污水的影响

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短期生活过程,本项目租用沿线民居作为施工人员临时生活场地,生活污水排入民居现状污水处理设施。

3、降雨产生的面源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间,裸露的开挖及填筑边坡较多,在当地强降雨条件下,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而进入周围水体,对水体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淤塞泄水通道及掩埋农田。所以在施工期间要注意对这些裸露边坡的防护。

项目在施工时考虑了用塑料薄膜对开挖和填筑的未采取防护措施的边坡、表土堆积地、堆料场等进行覆盖,在表土堆积地周围用编织土袋挡拦,在堆料场周围设置沉淀池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大大地减少了表土的裸露及被雨水的冲刷,且设置的沉淀池对含泥污水也有一定的沉淀作用,在强降雨条件下所产生的面源流失量也较小,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5.4.2 营运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沿线不存在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设施,因此营运期间对沿线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道路路面径流对水体的污染。在正常情况下,路面径流可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但在汽车保养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等时,都可能泄漏汽油和机油污染路面,在遇降雨后,通过引自然纵横波将径流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附近水体中。

本项目营运后,路面雨水径流作为主要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汽车尾气排放物、轮胎摩擦微粒、路面扬尘和滴油等随雨水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污染。

营运期的污染源路面污水中污染物以COD和石油类为主。其浓度取决于降雨量和降雨时间、交通量及大气污染程度、两场降雨之间的间隔时间、路面宽度等多种因素,机性强,偶然性大,所以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难得出一般规律和统一的测算方法。

根据国内研究资料和评价资料统计,路面径流对水体的污染多发生在降雨初期随着降雨时间延长,路面径流中污染物含量降低,对水体的污染也随之减少,正常情况下路面雨污水排放对沱江水质不会造成污染影响。

5.5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5.5.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拟建道路建设过程中,将进行土石方填挖、筑路材料的运输及拌合、沥青路面铺设等作业工作。根据“工可”研究成果,本工程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因此,该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为颗粒物,其次为沥青路面铺设时的烟气和动力机械排放的尾气,其中以颗粒物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最为突出。

1、施工颗粒物影响分析

(1)施工扬尘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土石方的挖填,并设有小型堆料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施工扬尘。环评要求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现场的围挡,进行封闭施工,同时应做好堆料场的防尘措施,可在堆料场周边设置简易的防风网,避免风力扬尘引起的环境污染。

(2)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尾气

由于施工场地车辆和各种燃油机械比较集中,尾气排放源强相对较大,主要污染因子以CO、NOx、CnHm等为主,为非连续间歇式排放。环评要求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施工机械能够良好运转,尽量降低尾气的产生。

(3)散体材料的储运

水泥和砂石等散体材料在风力作用下易发生扬尘,主要集中在下风向50m条带范围内,考虑到其对人体和植物的有害因素,对其存放应做好防护工作。通过洒水、篷布遮挡等措施,可有效地防止风吹扬尘。

水泥和砂石等散体材料运输极易引起粉尘污染,根据类似施工现场运输引起扬尘的现场监测结果,运输车辆下风向50处TSP浓度为11.625mg/m3,100m处TSP浓度为9.69mg/m3,150m处TSP浓度为5.093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因此,对运输散料车辆必须严加管理,采取加盖篷布或加水防护措施,并在施工现场出口设置冲洗设施,对出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进行冲洗,避免将渣土带出施工现场,造成扬尘污染。

(4)施工便道扬尘

项目施工中,施工道路多会利用已有的乡村道路和临时修建的便道,以上施工道路一般是砂石路面,因此施工车辆将产生运输扬尘。据有关资料介绍,扬尘属于粒径较小的降尘(10~20μm),而在未铺装沙砾的泥土路面,粒径小于5μm的粉尘颗粒占8%,5~10μm占24%,大于30μm占68%。因此,临时道路、未铺装的施工便道和正在施工的道路极易起尘。为减少起尘量,有效地降低其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单位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应采取定期洒水降尘措施。研究表明,通过洒水可有效减少70%的扬尘量。

(5)表土堆场扬尘

本项目设置表土临时堆场,其扬尘主要为表土堆存过程中的风力扬尘。因此应针对表土堆存过程中的风力扬尘,对表土堆场进行防尘网防护或进行临时绿化措施,减少起尘量。同时在大风天气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2、沥青烟的影响分析

由于本项目不设沥青拌和站,通过类比分析,本项目施工现场沥青烟无组织排放,因此仅在路面工程施工期间沥青摊铺作业过程中将会有沥青烟排放。由于项目区空间通畅,通风条件良好,通过无组织排放,不会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3、施工机械废气及施工车辆尾气影响

在施工期各类燃油动力机械在现场进行挖填、运输、施工等作业时,排放的废气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O、NOx,由于施工的燃油机械为间断施工,且本项目为线性工程,施工机械移动性较强,且污染物随环境扩散能够很快降低浓度,因此,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大,施工结束后,影响将消失。

5.5.2 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设置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和管理处。营运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CO、NOx、THC和TSP。其中汽车尾气以NOx为主要污染物,因此本环评重点对CO、NOx及道路扬尘做出预测与分析。

1、汽车尾气环境影响分析

(1)空气现状及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平均气温:18.3℃

极端高温:40.2℃

极端低温:-1.9℃

相对湿度:84%

年均降雨量:1161mm

风向、风速:NW,1.5m/s

大气稳定度:中性为主

泸州市近30年基本气象资料统计如表5.5-1所示。

表5.5-1泸州市基本气象资料统计表

气象因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温度(℃)

7.6

9.4

13.5

18.4

21.9

24.8

26.8

27.0

22.6

18.0

13.7

9.1

平均最高温度(℃)

10.1

12.2

17.1

22.8

26.4

28.4

31.4

32.0

26.4

21.1

16.5

11.5

极端最高温度(℃)

17.2

23.2

32.5

35.1

37.5

37.6

38.1

39.7

40.2

31.5

26.9

18.8

平均最低温度(℃)

6.0

7.5

10.9

15.3

18.9

21.3

23.5

23.6

20.1

16.0

11.8

7.6

极端最低温度(℃)

-1.1

-0.7

1.8

5.8

10.5

15.3

17.6

17.6

14.1

6.3

2.6

-1.9

平均降水量(mm)

26.2

29.6

36.9

77.0

142.5

159.6

169.7

170.8

180.2

78.5

45.8

26.9

降水天数(日)

12.8

12.3

13.3

15.1

16.9

17.5

14.5

12.1

15.5

16.9

13.3

12.2

平均风速(m/s)

1.2

1.2

1.5

1.6

1.6

1.6

1.6

1.6

1.6

1.3

1.2

1.1

 

(2)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强计算

本项目车辆的高峰小时排放源强见表5.5-2。

表5.5-2 本项目高峰时排放源强表

路段

污染物

高峰时排放源强(mg/s·m)

2016年

2021年

2026

2035

蜀泸大道

CO

24.830

31.253

34.604

48.777

NOx

3.412

4.140

4.240

6.294

龙马大道

CO

23.016

28.764

32.368

36.007

NOx

3.163

3.740

3.966

4.125

 

(3)扩散模式和参数选择

本次预测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推荐的扩散模式:

①当风向与线源夹角为0<θ<90°,扩散预测模式为:

式中:CPR——公路线源AB段对预测点R0产生的污染物浓度(mg/m3);

U——预测路段有效排放源高处的平均风速(m/s);

Q j——气态j类污染物排放源强度(mg/辆•m);

δy,δz——水平横风向和垂直扩散参数(m),δy=δy(x),δz=δz(x);

x——线源微元中点至预测点的下风向距离(m);

y——线源微元中点至预测点的横风向距离(m);

z——预测点至地面高度(m);

h——有效排放源高度(m);

A、B——线源起点及终点。

②当风向与线源垂直时,扩散预测模式为:

式中符号意义同上。

③当风向与线源平行时,扩散预测模式为:

式中:r——微元至测点的等效距离,m;

e——扩散参数比。

(4)项目沿线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

根据预测交通量,分别预测项目建成后营运中期和远期NOx和CO的高峰小时浓度分布。计算最大浓度考虑的条件是高峰小时交通量和最不利扩散气象条件。本项目NOx和CO高峰小时浓度分布见表5.5-3。

表5.5-3 本项目环境空气高峰时浓度预测表  单位:mg/m3

路段名称

预测年

预测因子

与路中心线距离(m

10

20

30

40

60

80

100

150

200

蜀泸大道

2016

CO

1.826

1.824

1.813

1.796

1.750

1.690

1.635

1.512

1.390

2021

2.299

2.296

2.282

2.260

2.202

2.128

2.058

1.904

1.749

2026

2.544

2.544

2.528

2.503

2.440

2.356

2.280

2.107

1.937

2035

3.587

3.585

3.563

3.529

3.440

3.321

3.213

2.969

2.730

2016

NOx

0.256

0.256

0.256

0.242

0.242

0.227

0.227

0.213

0.185

2021

0.311

0.311

0.311

0.293

0.293

0.276

0.276

0.259

0.224

2026

0.310

0.310

0.310

0.304

0.297

0.285

0.278

0.259

0.234

2035

0.461

0.461

0.461

0.461

0.445

0.438

0.422

0.391

0.353

龙马大道

2016

CO

1.693

1.691

1.681

1.665

1.622

1.567

1.515

1.402

1.288

2021

2.116

2.113

2.100

2.080

2.027

1.958

1.894

1.752

1.610

2026

2.380

2.379

2.364

2.341

2.282

2.203

2.132

1.971

1.812

2035

2.648

2.646

2.630

2.605

2.539

2.452

2.372

2.192

2.015

2016

NOx

0.237

0.237

0.237

0.224

0.224

0.211

0.211

0.198

0.171

2021

0.281

0.281

0.281

0.265

0.265

0.249

0.249

0.234

0.203

2026

0.290

0.290

0.290

0.284

0.278

0.266

0.260

0.243

0.219

2035

0.302

0.302

0.302

0.302

0.292

0.287

0.277

0.257

0.231

 

根据预测结果可知:

在高峰小时交通量的条件下,本项目2016年、2021年、2026年和2035年的CO和NOx高峰小时浓度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限值,因此项目营运期对评价区域及各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

目前,对于道路项目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道路自身的绿化,采用一些具有良好空气净化作用的植物作为两侧的绿化带以吸收尾气,保护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此外,由于对环保的重视、技术进步和情节能源的广泛应用,未来机动车车辆单车污染排放量将可能大大降低。

本项目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大气环境容量较大,汽车尾气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大。

2、道路扬尘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城市主干道,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路面积尘扬起,会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散落、风吹等原因,也会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但这部分扬尘污染强度较小,且道路没有收费站、服务区等污染物集中排放区,道路扬尘污染将进一步减小。因此,本项目所产生的道路扬尘不会对区域环境空气造成明显影响。

只要加强管理,保持路面清洁,注意洒水降尘,则道路扬尘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5.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5.6.1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路基铺设时产生的弃土、弃石,分布在道路沿线两侧,主要集中在道路高填深挖路段,若不及时妥善处置随意堆放,在当地强降雨条件下,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环评要求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石及时集中收集后拉到弃土场,不得随意丢弃。

另一部分来自施工区的垃圾,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生活垃圾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附近。若堆放、处置不当,将直接破坏道路沿线的植被,妨碍交通运输,对于这部分固体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后,能够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集中运至建筑垃圾处理场处理处置。

本项目施工工期短,因此桥墩、隧道和人行地通挖出的土石方,需要回填或调出的临时堆放在开挖处附近,本方案将补充堆土的防雨布覆盖措施。废弃的土石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由土方接收单位泸州沱江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不另设集中的土石堆放场地。

5.6.2 营运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不设置服务区、收费站等设施,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是行驶车辆轮胎携带的沙石泥土、意外洒落的运输货物等。清洁人员定期对道路进行清扫,将洒落于路面的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运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置。

评价要求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相关要求“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在道路两侧设置市政垃圾桶,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暂存收集。

5.7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取用地下水,施工期排水规模较小、运营后不会产生排水,且施工期隧道工程的开挖不会影响地下水。因此,不会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路线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不敏感,项目建设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弱。

本项目营运期,道路路面结构为沥青路面,具有隔水的作用,隔断了路面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效地阻止了地下水受地表污染物的污染。道路所占用地表面积较少,不会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造成大的影响,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6环境风险分析

公路营运期的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工程分析表明,在车辆正常行驶、停靠、加油站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沿线环境产生的污染是有限的。然而公路上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是不可避免的,其风险主要表现在因交通事故和违反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使被运送的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突发性发生逸漏、爆炸、燃烧等,一旦出现将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一定面积的恶性污染事故,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6.1 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6.1.1 评价目的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拟建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和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1.2 风险识别及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风险源及危险物的识别

公路上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品等危险品是不可避免的,其风险主要表现在因交通事故和违反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使被运送的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突发性发生逸漏、爆炸、燃烧等,一旦发生将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恶性污染事故,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

本项目运营期若发生交通事故,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当公路跨越经过时,车辆发生事故将可能对大气、水体产生污染。

近年来全国公路危险品事故泄漏情况统计见表6.1-1。

 

 

 

 

 

6.1-1 近年国内公路大型事故影响统计

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泄漏货物

溢液量

影响范围、程度

采取措施

1

2002.12.23

上海青浦区

甲醛

25t

道路两侧

150m范围

消防员头戴氧气面罩进入甲醛泄漏区实施化学品稀释。同时找空载槽车转移肇事车辆上的化学品。用喷雾水枪稀释空气

2

2002.12.23

华南快速干线海珠区新洲段

甲基吡啶

20t

事发路段100m范围内弥漫着恶臭味

消防员身穿防化服迅速转移翻滚在地的化学物品。用一种特制粉末洒在路面上,尽快吸收泄漏甲基吡啶

3

2004.9.18

西藏日喀则外环线天山西路桥

氯磺酸

9.8t

事故发生点近3km造成大气污染,造成3人死亡

调派有二氧化碳灭火材料的消防队,以防火灾。民防办抢险:泄漏的氯磺酸经过化学反应成为氯气和二氧化硫,这两种气体都对人体有害,将碱倒入下水道中,然后用大量清水清洗。公路部门调集两辆黄沙车对经氯磺酸腐蚀的路面进行清洗

4

2005.6.15

陕西杨凌西农路铁路立交涵洞

液化气

15t

影响始发点2km内居民

禁止明火,限制行人,一万余名居民紧急撤离

5

2005.3.29

京泸高速公路淮安段

液氯

30t

造成29人死亡、多人受伤,附近两万余亩农作物被毁,1.5万余头畜禽死亡

在事故发生附近挖水塘,用烧碱对液氯进行化学处理

6

2005.6.24

京泸高速公路由北向南129km处

丙烯腈

13t

附近5km内二万多名村民呗疏散

向侧翻的槽罐车进行喷水降温灭火,以防危险品再次泄漏,发生爆炸。事故处理指挥小组疏散村民

7

2005.6.13

大连市庄河昌盛街道

氯气

 

附近3000多村民和正在上课的200多小学生被疏散

紧急疏散人群

8

2005.6.21

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镇马甸大桥北侧

双乙烯酮

 

影响事故

现场150m

疏散群众,环保部门也对现场空气进行采样检测

9

2005.6.29

省道301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

硝酸

30t

硝酸泄漏,

流入河中

市政府安监局、环保局、交警支队、消防支队和卫生局等部门组织紧急抢险,并立即启动《贺州市道路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处置预案,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锁,通知硝酸泄漏河流下游各镇村民

 

2、危险性物质理化特征

按《物质危险性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l8218-200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公路施工及运行期间涉及的危险性物质为柴油、汽油等。

(1)柴油

柴油属低毒类物质,遇热、火花、明火易燃,可蓄积静电,引起电火花。燃烧(分解)的产物为CO、CO2和硫氧化物。

(2)汽油

汽油属低毒类物质,极易燃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的产物为CO、CO2

(3)物质危险性

根据以上物质特性,本工程所使用的危险品为易燃、可燃及爆炸性物品。主要危险性为爆炸和火灾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环境风险主要是爆炸引起附近住房结构不稳定、溢油对水体产生的石油类污染,以及运输事故造成危险品入河等。汽油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和《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的易燃液体名单;《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附录A1和《重大危险源辨识》也将汽油列为易燃物质;从燃烧后产生的环境影响而言,由于柴油的含硫量较高,燃烧后除了产生大量的CO和CO2外,还将产生一定量的硫氧化物,所以,就燃烧后产生的“二次效应”而言,柴油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3、评价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规定,项目本身不存在物质危险性和功能性危险源,风险概率的发生由间接行为导致。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6.2 环境风险预测评述

6.2.1 事故发生概率预测公式及参数

易燃易爆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后果通常表现为有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环境造成局部临时性的影响。运输有毒气体的车辆泄漏事故,因其排放总量小,只要人员及时撤离到一定的距离就可避免伤亡,对已排至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则无处理办法。

本评价主要分析公路营运期运输危险品等有害货物的车辆在跨河、居民区路段发生交通事故后,对水体或居民点带来的污染影响。

根据调查资料,结合模式估算拟建公路建成通车后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化学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概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预测年路段发生化学品风险事故的概率;

——该地区目前车辆相撞翻车等重大事故概率,(次/百万辆·km);参考同类地区交通事故概率;取=0.25次/百万辆·km;

——预测年年绝对交通量;=百万辆/年;

——新建公路对交通事故的降低率,(%);根据美国车辆交通安全报告,高速公路比一般公路事故降低率为75%;取=25%;

——货车占总交通量的比例(%);取=30%

——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占货车比率(%);取=3.10%;

——敏感路段长度(km)。

对涉及到的危险敏感路段进行了筛选,确定了路线评价范围内的跨河、居民区路段作为危险品风险分析的敏感路段。

6.2.2 项目敏感路段危险品运输事故率预测

危险品运输在各敏感路段发生事故的概率预测见表6.2-1。

6.2-1 各路段事故概率预测结果

序号

道路名称

风险事故概率(次/年)

2016

2021

2026

2035

1

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

0.968×10-6

1.522×10-6

2.202×10-6

3.216×10-6

 

由表可见公路建成后,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小,桥梁长度较短,在桥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更小。因此,因危险品运输发生事故而造成泄漏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能性很小。

6.2.3 事故风险影响分析

由表6.2-1中的结果分析可知:拟建公路建成通车后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跨交叉口路段营运2016年、2021年、2026年和2035年发生危险品车辆交通事故的概率很小;同样在通过公路沿线居民区路段营运期发生危险品车辆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很小。

6.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6.3.1 交叉口工程防范措施

1、为避免有毒有害危险品事故风险,在桥梁一侧设置收集事故桥面污水的收集池。根据初期暴雨1h最大桥面径流量,本项目1h最大净流量为33.7m3,则本项目需在引桥下方设置容积为35m3的事故收集池。根据工程桥梁设置,事故收集池应在蜀泸大道交叉口设置一处。

2、设计桥梁桥面事故废水收集、处理、排水系统,建议桥梁下设置横向引水系统,以备事故桥面处理时可将污水收集引至桥梁引桥下方事故收集池,事故废水应集中收集后送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3、在桥面两侧设置连续的防撞墩。交警部门的资料表明,当防撞墩的高度大于汽车轮胎直径l/3时,可完全杜绝汽车从桥梁上摔下。

4、在桥梁两侧设立应急电话和监控设备,同时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桥梁照明设计,确保行车安全。

6.3.2 管理措施

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严格执行交通部部颁标准《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范》(JT3130-88)有关危险品运输的规定。

1、强化有关危险品运输法规的教育和培训

对从事危险品运输的驾驶员和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危险品运输安全技术规定和操作规程,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部门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相关法规主要有:

(1)国务院发布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

(2)《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JT3130-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品管理条例》;

(4)四川省政府发布的有关公路运输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办法等。

2、加强区域内危险品运输管理

(1)由地方交通局建立本地区危险货物运输调度和货运代理网络;

(2)对货运代理和承运单位实行资格认证;

(3)危险货物运输实行“准运证”、“驾驶证”和“押运员”制度,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车辆要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实行定点检测制度;

(4)在危险品运输途中,司乘人员严禁吸烟,停车时不准靠近明火和高温场所。驾驶员在运输途中必须集中精力,要注意观察路标,中途不得随意停车等;

(5)如运送剧毒化学品应按公安机关核发的“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的规定实施运输;

(6)发生事故后司机、押运人应及时报案并说明所有重要的相关事项;

(7)交管部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接受报案后及时向沿线各企事业单位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3、对从事危险品运输的驾驶员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排除危险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的业务培训,以使从业人员增强忧患意识,将危险品运输所产生的事故风险降为最低。

4、突发性事故、有毒有害物品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虽不大,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类事故一旦发生,引起的危害和损失往往很大,有时甚至无法挽回。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危险品运输风险,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污染风险减缓措施及应急措施,从公路设计阶段,到运营期上路检查、途中运输、停车,直到事故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以预防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和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事态的扩大。

5、在重要路段设置“减速行驶、安全驾驶”的警示牌。危险品运输车辆应保持安全运输车距,严禁超车、超速。

6、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控制指挥系统。

建议在已有的高速公路监控收费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控制的指挥功能。

7、制定应急计划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公路运输实际制定风险事故应急管理计划。计划包括指挥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应急技术和处理步骤的选择;设备、器材的配置和布局;人力、物力的保证和调配;事故的动态监测制度等。

6.4 应急预案

为防范公路营运期化学危险品事故的发生和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处理危险品泄漏事故,国家交通部、安全监管总局、工商总局、公安部、质检总局等部门参与下发了《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许多城市都指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如上海市计划对全市所有危险品槽罐车按照GPS定位系统,一旦有事故发生时,指挥中心将把事故的具体地点传送到有GPS系统的车辆上,装有全套应急处置设施和检测设施的事故处理车辆依靠GPS选址最近路线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工作人员将使用监测系统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污染程度,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

考虑到公路运营公司在组织、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建议将本项目的应急预案融入到地方应急预案中。

6.4.1 地方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成立龙马潭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并组织小组成员,并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设立事故现场指挥部;成立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等;

2、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救援程序见图6.4-1。

 

 

 

6.4-1 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图

6.4-2 事故应急预案信息流程图

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应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地所在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立即上报并迅速组织环境应急人员到达现场,采取如下措施:

(1)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源调查;

(2)污染源控制、污染消除;

(3)人员撤离,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4)划定受污染区域,确定污染警戒区,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5)同时组织突发事件评估专家组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及时上报有关情况;

(6)向社会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7)其他必要的处置措施;

(8)区级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上报市、省突发环境事故指挥部;

(9)在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指挥下,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迅速组织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应急队伍和有关技术人员赶到突发环境事故现场,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源控制、污染源转移、污染消除、人员撤离、受污染区域划定,同时组织突发环境事件评估专家组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相关部门在区级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指挥部紧急调动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现场隔离、受污染区域的确定与封锁;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物资、经费;组织相关部门协助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6.4.2 本项目应急预案

对本项目运营公司而言,应制定关于本项目的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

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由建设单位的领导担任组长,路政、排障等领导为成员,另外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如公安、环保、消防、卫生等,成为领导小组的成员。建设单位应根据应急预案,统一应急行动,明确应急责任人和有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将事故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对相关应急人员应进行事故应急培训,使其具有相应的环保知识和应急事故处理的能力。

3、项目业主必须配备一些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仪器,以便进行自救。主要包括应急防护处理车辆、吸油毡、降毒解毒药剂、固液物质清扫、回收设备等,但更多的器材和药物将由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

4、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由地方环境监测站对事故现场周围水质进行监测,对事故性质、程度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5、制定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在事故现场,由领导小组领导,其他各个协调管理机构对现场进行处理,本项目建设单位主要进行协调和沟通工作,并负责工作的汇报。

6、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号恢复措施:现场处理完毕后,由地方环境监测站跟踪监测水质状况,并进行总结、汇报。

7、制定应急培训计划:本项目建设单位应定期进行相应的演练工作,主要是事故一旦发生的应急救援工作。

8、对发生的危险品污染事故,通过媒体对公众公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6.5 危险品运输事故处置措施

6.5.1 应急处置设施

在蜀泸大道跨桥处设置监控装置、密切监控,确保运输车辆事故及早发现并进行信息快速传递;设置应急电话亭,设置一间材料库,配备一定数量事故应急装置,作为应急设备;在监控中心设置通讯网络机构应急专用通道,确保路线畅通。

6.5.2 危险品泄漏事故及处置措施

1、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1)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2)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3)如果泄漏物是有毒的,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现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4)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2、泄漏源控制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泄漏处。

3、泄漏物处理

(1)围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体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堵住泄漏处,防止物料外流污染环境。

(2)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汽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汽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它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3)收容(集):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内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4)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污水系统处理。

6.5.3 危险品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

1、先控制,后消灭。针对危险品火灾的火势发展蔓延快和燃烧面积大的特点,积极采取统一指挥、以快制快;堵截火势、防止蔓延;重点突破、排除险情;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的灭火战术。

2、扑救人员应占领上风或侧风阵地。

3、进行火情侦察、火灾扑救、火场疏散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具,穿戴专用防护服等。

4、应迅速查明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燃烧的危险品及燃烧产物是否有毒。

5、正确选择最适合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火势较大时,应先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范围,然后逐步扑灭火势。

6、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紧急撤退的情况,应按照统一的撤退信号和撤退方法及时撤退。撤退信号应格外醒目,能使现场所有人员全部看到或听到,并应经常演练。

7、火灾扑灭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起火单位应当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协助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和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责任,未经公安监督部门和上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

6.5.4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

1、扑救气体火灾切忌盲目灭火,即便在扑救周围火势以及冷却过程中不小心把泄漏处的火焰扑灭了,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也必须立即用长点火棒将火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2、首先应扑灭******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

3、堵漏工作准备就绪后,即可用水扑救火势,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但仍需用水冷却烧烫的罐。火扑灭后,应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和驱散泄漏出来的气体。

4、一般情况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完成了灭火工作,但有时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应立即用长点火棒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以防止较长时间泄漏出来的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从而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准备再次灭火堵漏。

5、如果确认泄漏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只需冷却着火容器及其周围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着火范围,一直到燃气燃尽,火势自动熄灭。

6.5.5 易燃液体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

易燃液体不管是否着火,如果发生泄漏或溢出,都将顺着地面流淌或水面漂散,而且,易燃液体还有比重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扑救的问题以及危险性很大的沸溢和喷溅问题。

1、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的途径,冷却和疏散受火势威胁的密闭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如有液体流淌时,应筑堤(或用围油栏)拦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体或挖沟导流。

2、及时了解和掌握着火液体的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无毒害、腐蚀、沸溢、喷溅等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灭火和防护措施。

3、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扑救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对特殊物品的火灾,应使用专用防护服。考虑到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围的局限性,在扑救毒害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火场上能正确使用且相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

6.6 小结与建议

6.6.1 小结

1、本项目在运营过程中,由危险品运输事故造成的各种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

2、根据模拟预测,本项目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主要为运输剧毒化学品的车辆由于事故造成化学品泄漏对沿线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3、事故处理按本报告提出的应急方案进行实施,可在最大限度上减轻事故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本项目实施的环境风险属于可接受水平。

6.6.2 建议

公路交通事故污染风险的防范对策已超出了公路建设项目的自身范围,它主要是一个营运期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问题。本报告书仅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公路所在的地区的交通局应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及危险品运输协调管理机构。

2、加强本公路段的危险品运输管理登记制度,并制定处理意外危险品泄露事故的应急计划,设计与实施的安全措施,使其环境风险的影响和危害降至最低。

3、应加强运输危险品车辆的质量及运行状态检查,特别是安全防范措施的检查,消灭事故隐患。

4、对有害化学物品和危险品的运输,应持交通部门颁发的准运证、驾驶证和押车证(即三证),并根据交通部规定,所有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应有统一的危险品标志。

5、在环境敏感区(如居民集中区等)及事故多发地段,交通管理部门应设置醒目的提示板或警告牌,并公布事故急救电话,必要时可在重点敏感点位设置报警电话。

6、教育司乘人员,若发生交通事故,出现危险品外泄、燃烧、爆炸等污染危害,驾驶员必须及时就近向有关交通、公安及环保部门报告,以便按规定要求,采取相应的救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消除危害。

 

 

7水土保持方案

本章节内容摘自《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泸州市水务局对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评审,详见附件。

7.1 水土流失现状及影响因素

7.1.1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水土流失类型和形式分布

根据区域水土流失遥感资料分析及水土流失现状调查,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尤其以面蚀、片蚀、沟蚀等类型为主,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以及疏幼林中,片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荒溪沟槽以及植被局部遭受破坏的山坡。沟蚀是在面蚀和片蚀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发生在河谷开阔段两岸及岩性松软的裸露山坡地带和顺坡耕植的坡耕地上。

2、水土流失强度分布

(1)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以面蚀、沟蚀和以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主。面蚀以旱地面蚀最为突出,沟蚀表现在侵沟形状为“V型”和“U型”。水土流失分布以长江及沱江沿岸流失最为严重,特点为面积小、强度大。据1999年遥感技术,全市水土流失面积6247.61km²,比全省平均高出15.93%,多年平均侵蚀模数3112t/(km²·a),属中度侵蚀区。

表7.1-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侵蚀强度

轻度

中度

强烈

极强烈

剧烈

 

泸州市

流失面积(km²)

930.39

4365.81

929.77

20.11

/

6247.61

占流失面积(%)

14.89

69.88

14.88

0.32

/

100

占幅员面积(%)

7.60

35.66

7.59

0.16

/

51.03

 

(2)项目单元水土流失背景值

目前龙马潭区水土流失面积有177.81km2,占幅员面积的53.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77.04km2,分布在安宁镇、鱼塘镇、特兴镇、金龙乡;中度侵蚀面积88.19km2,分布在胡市镇、金龙乡濑溪河流域和石洞镇、特兴镇龙溪河流域;强烈侵蚀面积12.24km2,分布在胡市镇沱江岸边和安宁镇高速公路两侧;极强烈侵蚀面积0.34km2,分布在罗汉镇长江边。

根据该工程项目区土壤侵蚀分布图,结合项目区地形图分析,并经现场踏勘调查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率等,同时结合项目区地貌、土壤和气候特征,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推求各工程单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侵蚀强度,根据经验确定项目区各个工程单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侵蚀强度,最终确定项目区各个工程单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经分析计算,场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300t/km²·a。项目所在地不涉及水土保持专项设施和大型农灌设施。

项目各工程区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详见表7.1-2。

表7.1-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侵蚀强度

轻度

中度

强烈

极强烈

剧烈

 

泸州市

流失面积(km²)

930.39

4365.81

929.77

20.11

/

6247.61

占流失面积(%)

14.89

69.88

14.88

0.32

/

100

占幅员面积(%)

7.60

35.66

7.59

0.16

/

51.03

3、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

降雨形成径流,土随水而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据项目县气象站资料显示,工程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90~920.5毫米,74%的年份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降水量分配不均,而且主要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的76%。江阳区、龙马潭区属四川盆中丘陵地貌区,地势起伏较大,河流切割强烈,河曲发育,河网密度大,地面割切严重,地形破碎,坡度长陡,为水土流失的加剧形成了外力条件。

(2)人为因素

建国以来,龙马潭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种类繁多,强度极大,造成水土流失的方式不同,防治工作的难度亦高。

地表植被是防治水土流失最积极的因素,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森林植被质量差,森林涵养水源、蓄水保土的功能低,保水固土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

4、水土保持现状

(1)      项目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水利部办公厅,办水保[2013]188号),项目区不属于*********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根据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审查若干技术问题暂行规定》(川水函[2014]1723号)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暂不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待全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完成后,按公布的划分成果执行。

(2)      水土保持专项设施

经实地调查,工程区没有水利水保工程专项设施,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为交通运输用地等。

(3)      水土保持工作状况

龙马潭区水土保持工作从1996年建区以来,成立了龙马潭区水土保持委员会,由分管区长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在区水务局。建区以来,通过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55km2

本项目拟建地占地类型为交通运输用地,不涉及专项水土保持设施。龙马潭区在工程建设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方面的工作已步入程序化正规化轨道,特别是在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7.2 水土流失预测

7.2.1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及特点

1、水土流失特点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水利部办公厅,办水保[2013]188号),项目区不属于*********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根据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审查若干技术问题暂行规定》(川水函[2014]1723号)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暂不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待全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完成后,按公布的划分成果执行。

经实地调查,工程区没有水利水保工程专项设施,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为城市道路用地等。

本工程全线土石方量、弃方较大,项目沿线水土流失主要特点包括:

(1)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路基开挖或填筑将会改变原地貌,降低或抬高原地表高程,造成地表组成物质单一,使植被破坏、表层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同时由于土体荷载发生变化,易产生局部坍塌,加剧水土流失。在挖方和填方路段,由于边坡岩土裸露,在雨季受雨水冲刷,易产生水土流失。

(2)在挖方路段,因受地形、运输等条件的限制,挖方段的土石方大量废弃,由于其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如不能及防护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3)由于表土堆体是一个松散体,含有大量松散的表土,自身稳定性较差,极容易受到雨水冲刷产生水土流失。

(4)公路开挖土石、施工队伍活动等对征地范围外地表植被的扰动,地下水位变动及水文条件改变等,将使公路征地范围以外影响区域存在潜在水土流失风险,但因这部分影响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不对其进行水土流失预测。

2、水土流失预测范围

根据前面对工程建设期各项施工活动与新增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本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项目永久占地,涉及总面积13.51hm2;自然恢复期的预测范围只针对绿化面积。

7.2.2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本工程工期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共7个月。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5.7.3条,各预测单元的预测时段包括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施工准备期为开始施工的前半个月,历时短,在水土流失预测时将其并入施工期中进行预测。工程施工期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共7个月,预测时段取0.5年。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实施并完工,但考虑到植物措施效果发挥有一定滞后性,工程投入运行后,自然恢复期内还会有少量水土流失,因此,本工程具有植物措施的地面工程的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延至自然恢复期,自然恢复期取1年。

7.3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

7.3.1预测内容及方法

根据该工程建设施工特点、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确定本项目的预测内容及方法,详见表7.3-1。

 

 

 

表7.3-1  预测内容和方法

预测项目

预测内容

预测方法

扰动、破坏

原地表面积

项目建设期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植被的面积。

查阅资料,结合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进行确定。

损坏水土保

持功能面积

对扰动破坏原地表面积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城市道路用地等面积进行统计。

根据泸州市有关规定,结合现场调查,确定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各类设施。

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量

预测水土流失范围内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因工程施工活动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

在现场调查分析基础上预测项目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的水土流失量。

新增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预测年限内工程新增水土流失增量。

在预测时段内水土流失预测量与无工程建设时水土流失量之差

可能造成水土

流失危害分析

预测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对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影响等。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护对象重要程度,定性分析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影响。

 

7.3.2 开挖土石方、弃渣量

本工程土石方工程总量16.68万m3,其中挖方8.34万m3,填方2.72万m3,弃方5.62万m3。本工程施工期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总工期7个月,施工工期短,桥墩、隧道和人行地通挖出的土石方,需要回填或调出的临时堆放在开挖处附近,因此,需补充堆土的防雨布覆盖措施。废弃的土石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由土方接收单位泸州沱江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不另设集中的土石堆放场地。

本项目弃方5.62万m3,弃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由土方接收单位泸州沱江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弃土场位于龙马潭区云台村,距离本项目约3公里。弃土场容量约22万m3,目前已堆放了约10万m3的弃土,剩余容量约12万m3,能够容纳本项目弃土。弃土场位置合理。弃土在运输过程中需遮盖运输,以免沿途洒落土石,造成水土流失和污染环境。

7.3.3可能造成土壤流失的预测

1、预测分区

在实地调查勘测、有关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了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将水土流失防治分为桥梁工程防治区、隧道工程防治区、地面工程防治区3个防治分区。本工程施工营地位于地面工程防治区内,不另设分区。分区结果详见表7.3-2。

表7.3-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一览表

防治分区

项目建设区面积(hm2

直接影响区面积(hm2

合计

涉及范围

桥梁工程

0.75

0.00

13.51

为上跨桥部分,即蜀泸大道K0+240~K0+680的中间四车道。

隧道工程

0.92

包括车行下穿隧道,即龙马大道K0+190~K0+680的中间四车道,以及蜀泸大道桩号K0+380、K0+628处的两处人行地下通道。

地面工程

11.84

包括辅道、地面人行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以及桥下的绿化等。

合计

13.51

0.00

13.51

整个项目建设范围。

2、预测方法

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采用调查研究法进行定量预测;对于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作定性的分析和阐述。

水土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

                    (7-1)

新增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

                  (7-2)

               (7-3)

式中:——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

     ——扰动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

     ——预测单元(1,2,3,……n);

     ——预测时段,1,2,3,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

     ——第个预测单元的面积,km2

    ——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

    ——不同单元各时段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km2·a);

    ——扰动前不同预测单元土壤侵蚀模数,t/(km2·a);

    ——预测时段(扰动时段),a。

7.4 预测参数的确定

7.4.1类比工程的选择

项目区内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他月份相对较少。降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开挖和扰动范围之内原地表破坏后有松散层存在,颗粒之间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抗蚀能力下降,在外营力作用下易产生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比原地表有大幅增加。

为了对项目建设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和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完成后减少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有必要对项目建设区扰动前的背景水土流失量W0进行计算。根据龙马潭区土壤侵蚀分布图,并经现场踏勘调查项目建设区的地形坡度等,同时结合项目区的地貌、土壤和气候特征,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推求本项目建设区的侵蚀强度,最终确定建设区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详见表4-3)。根据背景侵蚀模数和各单元占地面积计算出工程背景流失量。

项目建设期预测时段0.5年,自然恢复期1年。不同时段、不同分区内的土壤侵蚀模数不同。项目采用类比法进行水土流失预测,类比工程选用江阳南路与连江路交叉口。两个工程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土壤类型、水土流失状况基本相似,具有一定的类比型。本项目与类比工程的自然环境条件相似性比较见表7.4-1。

表7.4-1  类比工程自然环境条件相似性比较

项目

本项目

江阳南路与连江路交叉口

地理位置

泸州市龙马潭区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

泸州市江阳区江阳南路与连江路交叉口

气候特点

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1℃。年平均降雨量1142.3mm,最大年降雨量1464.9mm,主要集中在5-10月,年平均日照1259.9小时,年蒸发量1090.1mm,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

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1℃。年平均降雨量1142.3mm,最大年降雨量1464.9mm,主要集中在5-10月,年平均日照1259.9小时,年蒸发量1090.1mm,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

地形地貌

丘陵

丘陵

土壤类型

人工填土

人工填土

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侵蚀类型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

所在流域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

工程组成

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面工程

桥梁工程、地面工程

建设情况

拟建

已建

 

 

7.4.2土壤侵蚀模数预测值的确定

1、类比工程分区土壤侵蚀模数调查

对类比工程江阳南路与连江路交叉口施工期进行的调查,本工程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采用类比法进行确定,修正系数为1。结合项目建设的特点,综合分析得出类比工程各种类型的侵蚀模数见表7.4-2。

表7.4-2  类比工程施工期侵蚀模数调查表

序号

样方调查地点

单位面积侵蚀量(t/km2

侵蚀时间

侵蚀模数(t/km2·a

1

桥梁工程

5000

约0.5年

10000

2

隧道工程

7000

约0.5年

14000

3

地面工程

4000

约0.5年

8000

7.4.3背景流失量

根据龙马潭区的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数据及当地水土保持实验站监测成果,结合工程地区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及地表坡度,经过实地调查测算,确定土壤侵蚀强度。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通过确定本工程各分区土壤侵蚀强度背景值,场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300t/(km²·a),平均流失强度表现为微度。

7.5 水土流失预测成果

根据各种工程单元的预测时段、水土流失面积、地形条件及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出由于本项目的修建将产生水土流失总量为578t,其中:自然背景流失量21t,工程建设新增流失量为556t。计算情况详见表7.5-1。

表7.5-1  水土流失预测成果表

预测时段

预测分区

面积(hm²)

背景侵蚀模数(t/km²·a)

扰动后侵蚀模数(t/km²·a)

背景水土流失量(t)

新增水土流失量(t)

水土流失总量(t)

工程施工期

桥梁工程

0.75

300

10000

1

36

38

隧道工程

0.92

300

14000

1

63

64

地面工程

11.84

300

8000

18

456

474

小计

13.51

 

 

20

555

576

自然恢复期

地面工程

0.36

300

600

1

1

2

合计

 

 

 

21

556

578

7.6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隧道、桥梁开挖回填过程中,本项目在建设期间会给建设区的地表带来较大的扰动,占用和损坏现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面积,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如果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盲目施工将会造成以下危害:

(1)      本工程占地13.51hm²。在工程建成前,施工活动将破坏原有地貌,损坏或压埋原有水土保持功能,其结果是在一定时间内使其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从而产生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2)      建设期间对地表的开挖、填筑等施工活动,都将使地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从而产生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3)      本工程的施工使得原地表、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形地貌受到扰动;地表裸露,土壤自然稳定状态受到破坏,防冲刷、抗蚀能力下降,增大水土流失量。

因项目建设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大面积土壤松懈、裸露,土体稳定性能减弱,将会导致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水横流,甚至因排水不畅堵塞排水管网,形成内涝,使工程不能正常安全运行。

7.7 综合分析及建议

根据以上对项目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预测分析,可知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土石方开挖、填筑、临时土堆放等人为施工活动,在未防护的情况下,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中扰动地表、损坏水土保持功能面积13.51hm²。由于本项目的建设扰动,在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将产生水土流失总量578t,其中背景流失量21t,工程建设新增流失量556t。

通过对各分区不同阶段水土流失的预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由于项目对原有地表的扰动,项目区预测时段内水土流失总量578t,其中工程施工期流失量576t,占流失总量的99.6%;自然恢复期流失量2t,占流失总量的0.4%。因此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段是工程施工期。

(2)工程施工期新增水土流失量555t,其中桥梁工程新增36t,占新增总量的6.6%;隧道工程新增63t,占新增总量的11.4%;地面工程新增456t,占新增总量的82.0%。从新增水土流失量的分布来看,地面工程是本方案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

(3)根据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水土流失防治的排水工程、防护工程要在施工初期完成,在道路防护及永久性排水工程实施前要采取临时防护措施。

(4)根据预测结果,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在施工期的土石方开挖、填筑和土石堆放过程中,因此水土流失监测的重点时段应为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监测的重点区域为地面工程。

(5)工程在投入使用后水土流失将逐步稳定,待到林草植被恢复并发挥作用后,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恢复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建设区的水土流失控制在容许流失量以下(土壤侵蚀模数≤500/km²·a)。

同时,为防止项目建设新增大量的水土流失,控制和减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危害,应加强项目区的水土保持监测。

7.8 防治措施

7.8.1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1)桥梁工程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在桥梁上设置泄水孔和排水管排除桥梁的雨水等。泄水孔布置在桥面两侧的位置,布置间距为800cm。排水管和泄水管均用DN120的PVC管,根据主体设计,桥梁工程共布置PVC排水管655m。

2)隧道工程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在龙马大道道路桩号K0+200~K0+670的两侧设置排水沟,排除雨水等。排水沟采用雨水箅加C25混凝土排水沟,截面采用矩形断面,尺寸为0.4×0.4m,排水沟长度为940m。

车行下穿排水沟最终通过管径为DN300、坡度为0.01的II级钢筋混凝土管接入检查井Y12-1中。混凝土管长为20m。

1号、2号人行地通内在较低侧设置排水沟收集保洁污水。排水沟采用雨水箅加C25混凝土排水沟,矩形断面,尺寸为0.4×0.4m,排水沟长度为102m。

2)临时措施

本方案新增施工期间的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在车行下穿隧道两侧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长约940m。在人行地下通道较低侧设置土质排水沟排除施工期间的雨水、地下水等,长约102m。临时排水沟采取梯形断面,底宽0.4m,深0.4m,坡比1:0.5,按2年一遇降水量进行设计。开挖排水沟产生的土石方沿排水沟堆放,后期进行摊铺、压实处理。本工程施工期为7个月,为保证临时排水沟在使用时的通畅,在开挖后必须拍实,后期不定期进行修缮、清淤,严禁人员踩踏以及车辆辗压。

车行下穿隧道及人行地通中的临时排水沟中的水用抽水泵抽至地面排水沟。为拦截泥沙,减少工程区水土流失,本方案在排水沟最低处设置1个沉沙池,共4个沉沙池。沉沙池断面为梯形,上口面宽、长各1.6m,下口面长、宽各1.0m,池深1.0m,人工开挖,挖成后需拍实。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在使用完毕后用素土回填夯实。

3)隧道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统计。

表7.8-1  隧道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

措施

措施数量

工程量

单位

数量

单位

数量

临时措施

排水沟

m

1042

m3

250.08

沉沙池

4

m3

6.88

3)地面工程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在辅道一侧设置DN1000的钢筋混凝土管排除路面雨水等。混凝土管长约1800m。

本项目为改造现有道路,现状道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绿化带,改造后将拆除这部分绿化,拆除面积约9635m2。本工程改造完成后新增绿化面积3622m2。绿化覆土平均厚度30cm,则需覆土量1090m3。在需拆除的绿化面积内剥离表土,剥离平均厚度20cm,剥离量1090万m3。剥离的表土堆至表土堆场,待后期用于绿化覆土。

2)植物措施

本工程在交叉口的转弯处及桥梁下方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622m2。主干植物宜与原有道路一致,乔木可选择小叶榕、桂花、香樟等,多年生,高3~3.5m,种植间距3×4m,计算种植乔木约800株。灌木可选择黄花槐、小叶女贞等,二年生,高40~50m,根据绿化面积估算约种植2700株。草种可采用三叶草、狗牙根,直播种草面积0.36hm2

乔灌木种植设计如下:

①立地条件

建设场地内土质条件较好,水份充足,附近人工乔灌木生长良好,适宜利用乔灌木结合的方式进行景观绿化。

②树种

可选择的乔木有多年生、高3~3.5m的小叶榕、桂花、香樟等;灌木为二年生、高40~50cm的黄花槐、小叶女贞;草籽为三叶草和狗牙根。

③设计方案

乔木和灌木间隔种植,乔木行距3~4m,灌木行距2~3m。经计算,地面工程共需种植乔木800株,灌木2700株,直播种草0.36hm2

④种植技术

a. 整地:穴状整地,采用圆形坑穴,穴面与原地面持平,乔木穴径60cm、深60cm,灌木穴径40cm、深40cm。

b. 栽植:在春季进行植树,避免旱季种植。采用穴植,边整地边定植。栽植时应将树苗扶正、栽直。种植深度一般超过原根系5cm~10cm。

c. 抚育管理:苗木定植成活后,严防人畜践踏。第二年对死亡植株进行补植,注意病虫害防治,管护一年。

d. 修剪:避免树的枝叶对运输的影响以及为了美观,需要经常修剪。

3)临时措施

主体施工期间的雨水和施工用水的排放可利用道路现有的排水体系。

本工程施工期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总工期7个月,施工工期短,因此桥墩、隧道和人行地通挖出的土石方,需要回填或调出的临时堆放在开挖处附近,本方案补充堆土的防雨布覆盖措施。废弃的土石方直接装车运至弃土地点,不在场地内堆放。不另设集中的土石堆放场地。根据施工时序及土石方量估算需防雨布覆盖4200m2

4)施工营地

本工程在场地内设置1处施工营地,位于地面工程的人行道上,占地面积0.03hm2。施工营地主要用于建设项目部、堆放材料、钢筋加工等。本方案补充施工营地各项临时防护措施(包括排水沟、沉沙池、防雨布覆盖)。

沿施工营地一圈设置临时排水沟,以拦截地表径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临时防护作用。临时排水沟采取梯形断面,底宽0.4m,深0.4m,坡比1:0.5,按2年一遇降水量进行设计,共设置临时排水沟90m。开挖排水沟产生的土石方沿排水沟堆放,后期进行摊铺、压实处理。本工程施工期为7个月,为保证临时排水沟在使用时的通畅,在开挖后必须拍实,后期不定期进行修缮、清淤,严禁人员踩踏以及车辆辗压。

临时排水沟就近接入辅道一侧的排水管内,为拦截泥沙,减少工程区水土流失,本方案在接入处设置1个沉沙池。沉沙池断面为梯形,上口面宽、长各1.6m,下口面长、宽各1.0m,池深1.0m,人工开挖,挖成后需拍实。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在使用完毕后用素土回填夯实。

本项目的施工营地用于堆放材料、钢筋加工等。施工跨越雨季,因此本方案补充材料堆放的防雨布覆盖措施,根据物料的购买周期、购买数量等估算大约需防雨布200m2,用砖头压盖四周。

5)表土堆场

本工程在场地内设置1处表土堆放用于堆放剥离的表土,位于地面工程,占地面积0.05hm2。本方案补充各项临时防护措施(包括排水沟、沉沙池、土袋挡墙、防雨布覆盖)。

本方案沿表土堆场四周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以拦截地表径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临时防护作用。临时排水沟采取梯形断面,底宽0.4m,深0.4m,坡比1:0.5,按2年一遇降水量进行设计,共设置临时排水沟120m。临时排水沟开挖后需进行素土夯实,开挖产生的土石方沿排水沟堆放,后期进行回填、压实处理。

表土堆场的临时排水沟就近接入辅道一侧的排水管内,为拦截泥沙,在接入处设置1个临时沉沙池。沉沙池断面尺寸为正方形,上口面宽、长各1.6m,下口面长、宽各1.0m,池深1.0m,人工开挖,挖成后拍实,施工结束后,回填夯实。

由于施工超过跨越雨季,因此,本方案对临时堆放的土石方采取坡脚以土袋挡墙,坡顶防雨布覆盖的方式进行临时防护。土袋挡墙沿堆土场周边设置,编织土袋挡墙呈梯形断面,下底宽1.0m,上底宽0.6m,高0.8m,土袋按“一丁两顺”搭放,共需土袋挡墙100m。

在堆土外表面铺盖防雨布进行临时覆盖,利用开挖后的土方装填编织土袋,压盖在堆坡脚防雨布上,同时每间隔4m增设一道编织土袋,防止防雨布被风吹起造成水土流失,共需防雨布650m2。工程实施完毕后,土袋挡墙土方可用作回填,防雨布和编织袋则回收,作为废旧处理。

5)地面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统计。

7.8-2  地面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

措施数量

工程量

单位

数量

单位

数量

工程措施

表土剥离

m3

1090

m3

1090

绿化覆土

m3

1090

m3

1090

临时措施

排水沟

m

210

m3

50.4

沉沙池

2

m3

3.44

土袋挡墙

m2

100

m3

64

防雨布覆盖

m2

5050

m2

5050

7.8.2 防治措施工程量汇总

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工程量详见表7.8-3。

表7.8-3  本项目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汇总表

分区

措施数量

工程量

单位

数量

单位

数量

隧道工程

临时措施

排水沟

m

1042

m3

250.08

沉沙池

4

m3

6.88

地面工程

工程措施

表土剥离

m3

1090

m3

1090

绿化覆土

m3

1090

m3

1090

临时措施

排水沟

m

210

m3

50.4

沉沙池

2

m3

3.44

土袋挡墙

m2

100

m3

64

防雨布覆盖

m2

5050

m2

5050

 

7.9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为252.20万元(主体工程已有水保措施投资为170.98万元,新增投资为81.22万元)。新增水保投资81.2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5.08万元,临时措施9.85万元,工程独立费用32.72万元(其中监理费5.00万元,监测费8.00万元),基本预备费6.56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27.02万元。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后,经预测项目建设区内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7.9%(目标值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8%(目标值97%),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1(目标值1.0),拦渣率为97%(目标值95%),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9.4%(目标值99%),林草覆盖率为2.7%(目标值27%)。本项目为道路交叉口改造项目,绿地面积为0.36hm2,绿化率为2.7%。项目建成后,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面工程除绿地外均做道路硬化,没有可再绿化的区域。地面硬化具有良好的保土效果。

 

 

8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道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拟采取的环保对策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有所不同,其主要表现是:

(1)道路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

(2)道路营运后主要是落实生态保护与防噪措施。

基于上述特点,并结合本道路建设的具体情况,本报告将分别提出本工程道路在施工期及营运期的环保对策、措施与建议。

8.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活动对沿线的环境尤其是敏感点的环境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期有责任保护环境和减缓对环境影响。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应将环境影响缓解措施写入招标文件并纳入工程承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实施,以督促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地点和临近区域采取切实有效的环保措施以保护环境并保障当地居民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承包商在投标文件中也应包含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及实施计划。

8.1.1 施工期环保管理措施

1、建立高效、务实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1)加强施工期管理,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接受四川省环保厅和工程所在地各级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2)成立工程环保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办法。

①成立由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指挥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对整个项目的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负责,办事机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处;施工单位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为副组长,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各施工队队长为组员的项目部环保小组,负责本单位施工标段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办事机构环保小组办公室设在总工办。

②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制定系统的、分阶段环境管理目标、方针,确定与项目建设有关单位的环境保护义务、职责和管理办法。

③确定环境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与实施效果的监督体系,制定激励和奖惩措施。

④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宣教活动。

⑤监控、评价和改进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3)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按照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进行环境监测,落实施工期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结果报告制度。

(4)促使施工建设管理与环境管理的有机结合,为实现工程的环境管理目标提供充足的资源保证,包括合格的环境管理人员、管理和治理资金的到位等。

(5)充分利用工程支付的调节手段,将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6)做好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文档的归档管理工作。

2、加强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的环境保护管理

(1)招标阶段

①招标文件编制应体现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明确制定每一标段中的环境保护目标,明确工程承包商对国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人群健康和环境整治的责任和义务。

②对各标段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要求编制环境保护实施计划,并配备相应的环境管理人员和环保设施。

③规范标底的编制和审定工作,保证工程承包商的合理利润,使其能够实施其环境保护计划。

(2)投标阶段

①投标文件必须响应招标文件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要求,制定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实施措施,配备相应的环保管理人员和相应的设施。

②投标文件报价应根据标段的具体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地制定其实施环境保护管理和对策所需的投资费用预算。

③承包商应承诺其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自愿接受建设单位和地方环保单位的监督。

(3)评标阶段

①建立高素质的评标专家队伍,注意引进高素质的环保专家参与评标。

②认真审查其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的内容,尤其应对其环境保护保障条件加强审查,禁止那些旨在中标而随意压低环保投入的工程承包商入围。

3、加强工程的环境监理工作

(1)建设单位

①将环境监理纳入工程监理内容进行招标,并应加强工程监理的招投标工作,保证合理的监理费用,使工程监理单位能够独立开展工程质量、环境保护的监理工作。

②通过招标选择优秀的监理队伍,严把监理上岗资质关、能力关,明确提出配备具有一定环保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检测设备的要求。

③保证工程监理工作的正常条件和独立行使监理功能的权利,并将其包括环境监理在内的监理权力的内容明确通告施工单位。

④建立工程监理监督的有效体制,杜绝监理人员的不端行为。

(2)工程监理单位

①按监理合同配备具有一定的环保素质的监理人员和相应的检测设备,并就监理服务的内容强化所有现场监理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的环保专业技能。

②监督符合环保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工程变更必须经过环保论证,经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③工程环境监理是对承包商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控制的最关键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大现场环境监理工作的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

④监理单位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土方工程监理力度,包括有肥力的表土层的剥离和临时储存、土方运送及堆放、桥梁施工弃渣的处置和防护等,杜绝土壤资源浪费和土壤侵蚀现象出现。

⑤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进行其环境保护工作的终检、评定和验收,确保工程正常、有序地进行。

⑥工程交工验收时,工程监理单位应提交工程环境监理执行报告。

4、为及时消除因设计缺陷导致的环保问题,建设单位应加强道路设计后续服务的管理工作

(1)要求设计单位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派遣驻地环保设计代表,设计代表的能力应与施工工序相适应。

(2)对驻地设计代表的职责权限和设计变更的程序进行明文规定。

(3)配合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加强工程环境影响监督,并对设计变更进行环保优化比选。

5、施工单位

(1)作为具体的施工机构,其施工行为直接关系到能否将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施工单位必须自觉遵守和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教育好队伍人员爱护施工路段周围的植被。在施工前对施工平面图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以尽量少占现有道路及绿化为原则,严禁乱丢乱弃,做到文明施工、规范施工,按设计施工。

(2)施工单位应合理进行施工场地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严格将工程施工区控制在工程征地范围内,在工程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小和有效控制对施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3)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和作业时间,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废弃土石方的临时堆放,并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大量动土和开挖工程,有效减小区域水土流失,从而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强化施工迹地的整治与生态景观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8.1.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资源保护

(1)合理规划,做好土石方的纵向调运,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

(2)加强对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保护自然资源,土石方工程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3)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取弃土,并及时进行取弃土场的环境保护及恢复工作。

(4)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减少过多的施工区域,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施工完毕立即恢复植被或复垦。

(5)施工过程中,切实做好原有绿化保护工作,以免损坏小叶榕桩景等古树名木。

(6)取弃土场事后应恢复生态或恢复利用。

(7)工程弃土应及时清运,避免雨季造成水土流失,弃土可用于道路施工中的填方土。

2、生态恢复措施

(1)根据市政总体规划在道路及配套工程实施中合理使用临时占地,缩短占用时间,工程竣工后及时覆土恢复地表植被。

(2)严禁乱倾倒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做到定点存放,及时外运处置,避免污染土壤。

(3)绿地恢复措施

① 本项目为了减少植被破坏,道路走向原则是以区域总体规划布设,在基础设施施工的同时,进行生态建设工程。

② 工程建设完成后,应对项目临时占地进行清理与平整,并进行合理的生态恢复。

8.1.3 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管理措施

开展施工场所的水环境保护教育,让施工人员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强施工管理和工程监理工作,严格检查施工机械,防止油料发生泄漏污染附近水体。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泥土和散体施工材料阻塞水沟。

2、施工期污水处理措施

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施工工地产生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生产废水:主要含SS和石油类污染物,主要为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

生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依托道路周边设施,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施工营地不设住宿区,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少,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

8.1.4 地下水保护措施

本项目道路施工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因此在施工时应注意做好防渗措施,对临时沉淀池做防渗处理,避免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8.1.5 声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施工期声环境预测结果,为减缓施工噪声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施工期需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车辆,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固定强噪声源应考虑加装隔音罩(如发电机等),同时应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转,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人员轮流操作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距离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3)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据调查,施工现场噪声有时高达85dB(如打桩作业),一般可采取施工方法变动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内容放在昼间(06:00~22:00)进行,或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为减少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声源,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

(4)施工噪声是短期行为,根据沿线敏感点分布情况,主要是夜间干扰施工沿线居民的休息。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22:00~06:00)在居民点附近应停止施工作业。必须连续施工的工点,施工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向当地有关部门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

(5)施工车辆在经过敏感点路段时禁止鸣笛。夜间禁止在敏感点附近运输筑路材料。

(6)建设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标明张布通告或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报案后应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8.1.6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施工期的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为颗粒物,其次为沥青路面铺设时的烟气和动力机械排放的尾气,其中以颗粒物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最为突出。为减缓施工期对沿线环境空气敏感目标的影响,施工期需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到“必须湿法作业、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冒顶装载、不准高空抛洒建渣、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有效遏制建设工地扬尘污染”。

(2)在施工时,路基应及时分层压实,并注意洒水降尘,运送散装含尘物料的车辆,尽可能用蓬布遮盖,对运输砂石料的车辆应限制超载,以免沿途洒漏,减少粉尘污染环境。

(3)施工场地在非雨天时适时洒水,包括正在施工的路段及主要运输道路等,洒水频次由现场监理人员据实际情况而定。

(4)施工场址周围设置沙土围栏,用土工布固定,并在其设截土、沙沟,工程完成后回填。

(5)在施工场地出口设置防尘垫,出施工场地的运输车辆必须用水清洗车体和轮胎。土、砂、石料运输禁止超载,装高不得超过车厢板,并盖篷布,严谨沿途洒落。

(6)风度四级以上易产生扬尘时,建议施工单位应暂停土方开挖,采取覆盖堆料、洒水等措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7)及时清运施工废弃物,暂时不能清运的应采取覆盖等措施,运输砂、石、水泥、土方等易产尘物质的车辆必须封盖严密,严禁洒漏。

(8)为施工人员发放防尘口罩,减少粉尘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的损害。

(9)临时堆土场和施工工场应定期洒水,减少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在其周围设置不低于堆放物料高度的封闭围栏;划分料区和道路界限,及时清除散落的物料,保持道路整洁,并及时清洗。

(10)为尽快恢复路面交通,避免交通阻塞,减轻挖土产生的扬尘对附近空气环境的污染,施工中应避免交通高峰时间施工。

8.1.7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对施工期固体废物应采取“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尽量回用”的原则,拆迁建筑物的建筑垃圾部分用于临时占地中场地平整,其余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送至泸州市城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8.1.8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1、减少社会干扰影响的措施

(1)在区域布设宣传专栏进行宣传,设立告示牌,使项目沿线居民进一步了解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支持项目建设,增加对项目建设带来的暂时干扰的理解和体谅。

施工现场的入口设置广告牌,写明工程承包商、施工监理单位以及当地环保局的热线电话号码和联系人的姓名,以便群众受到施工带来的噪声、大气污染、交通以及其它不利影响时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并得到解决。

(2)加强与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和运输路线,尽量减少施工车辆对沿线居民、企事业单位等的干扰和污染影响。确保道路施工行为不破坏沿线的公众服务设施;工程承包商将装备临时供电、通讯、供水以及其它装置;在进行项目施工建设前应做好协商工作。

2、基础设施保护措施

(1)对因改建工程建设占用或毁坏的地方道路进行防护处理,并进行路面的恢复及绿化;对毁坏的电力系统及时采取改移、升高杆塔、设涵跨越或从通道等结构物下通过等措施进行恢复。

(2)蜀泸大道作为泸州城区主要干道,同时也是连接厦蓉高速(隆纳段)的主要进入口,而龙马大道是连接城西片区与龙马潭区主要交通要道。为避免施工期的交通堵塞,应加快拟建公路的实施进度,同时应加强施工中对路基防护及施工临时保护措施。

3、其它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开工前应对拟作为施工便道使用的地方道路进行技术勘察、加固并注意养护,施工运输车辆应避开地方道路交通高峰时间,防止交通堵塞和安全事故。

(2)施工时先挖好边沟,保证施工泥浆水不进入水体,避免影响水体水质。

(3)对施工车辆车速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事故发生。

(4)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系统。

8.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8.2.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绿色是优美环境的基调,体现了生态与景观的完美结合,是改善泸州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具有调节道路小气候,减弱噪声,净化空气等作用,还能串联各类绿地,展示泸州市景观面貌。

绿化栽植用地中,分为三种类型:中央隔离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人行道隔离带。其中中央隔离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确保道路通行安全,人行道隔离带为行人提供绿荫,它们共同承担了环境美化及环境保护的作用。

用于道路两旁绿化的乔木,选择条件为:抗性强、适应性强、滞尘力强、树冠偏浓密(可起到较好隔音效果),其中行道树除上述要求外还应选分枝点较高、树型整齐者。项目方在进行绿化工程选择树种时,尽量避免选用外来物种,以本地树种为佳,若引入外来物种应采取已经引入的物种,最大限度的确保生态安全的要求。

行道树——原则上保留原有的行道树种,且可根据道路红线范围调整移栽。若有部分路段无法保留原有行道树的,可选择较为速生的树种进行栽植,建议选择的品种有:法国梧桐、桧柏、国槐、银杏、栾树、黄连木。

道路两侧的灌木及地被植物,选择条件为:抗性强、适应性强、生长快、耐修剪、有一定耐阴力和滞尘力。辅以草花地被麦冬、鸢尾、萱草、连钱草。草种方面则使用具有议定耐阴性的中华结缕草及草地早熟禾。

本项目按道路设计要求完成道路两侧绿化工作,以达到恢复植被,保护路基,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雨季路面径流污染道路两侧水体等目的。

8.2.2 水环境保护措施

(1)本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来源于道路路面径流水。在非事故状态下,路面径流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但在汽车保养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等时,可能泄漏汽油和机油污染路面,经雨水冲刷后进入地表水体,本报告中提出了严格的事故风险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避免类似事故发生。从技术角度讲,针对路面径流,主要通过采取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来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的产生,众多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可行的处理办法。

(2)定期检查、维护沿线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如截流沟、护坡等)和排水工程设施(如排水沟),出现破损应及时修补。

8.2.3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加强交通管理,抽查汽车尾气排放合格证,禁止尾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2)减少汽车尾气中污染物量是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可通过改进汽车性能、安装汽车尾气净化器等方法来减少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

(3)装运含尘物料的汽车应使用蓬布盖住货物,严格控制物料洒落。

(4)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带管理,在两侧栽种可以吸附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乔木、灌木等树种及草坪,以控制废气向周围环境扩散。树木的吸附能力一般情况下常绿阔叶林>落叶林>针叶林。

(5)加强道路卫生管理,做好道理清洁及养护。

(6)加大环境管理力度,道路管理部门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委托环境监测单位定期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缓汽车尾气对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讲,本项目实施可行。

8.2.4 固体废物处置

本工程不设置服务区、收费站等设施,营运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行人的生活垃圾及道路清扫垃圾、道路维修过程产生的垃圾,产生量不大,垃圾统一收集后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清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甚微。

8.2.5 声环境保护措施

1、区域管理措施原则

(1)对敏感点影响较大的建设工程,应采取防护措施,经过采取措施后,各敏感点的声环境达到相应的标准,采取措施后可使噪声值维持在原有水平或低于原有水平。

(2)对道路两侧的敏感点要建立定期噪声水平跟踪监测制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降噪措施。

2、敏感点噪声防护措施

(1)常用的工程降噪措施效果分析

目前国内常用的工程降噪措施主要有搬迁、路边声屏障、隔声窗、绿化降噪林等,几种措施降噪效果详见表8.2-1。

(2)本项目拟采取的降噪措施

本项目道路为沥青混凝土结构,在降噪措施上,结合实际情况,本项目因地制宜主要考虑从改进沿线窗户结构、增加沿线绿化和加高围墙来降低交通噪声影响:

①应合理布局,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各道路红线外35m范围内不宜设置高噪声敏感建筑,未来新建临街一侧房屋尽量不布设卧室,可设置为书房、客厅等。

②在道路绿化设计中结合区域市政总体规划,在满足道路交通性能基础上,按有关规定设计种植适合项目所在地气候的草坪、灌木和树木;在道路两侧人行道旁大力种植树木和花草,既能降噪、减噪,又取得美化环境的作用,在联络线路地段,绿化应与新区总体绿化相结合,在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之间或道路广场设置街头绿化。

③加强行车管理,在路段、路中设交通标志,限制夜间行车速度,在居民区路段设置减速、禁鸣标志。

④提高工程质量,并加强道路的维修养护,保证施工质量和管理。道路检质员应跟随施工进度坚守岗位及时质检,保证路面的平整度,以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⑤在营运中要加强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点的噪声监测,如有超标,必须采取为受影响敏感建筑安装双层塑钢窗降噪措施,其费用由建设部门提供,措施实施后可降噪20dB(A),以保护群众的生活质量。

⑥大吨位货车由于载重量较大,噪声较大,禁止在敏感点附近道路通行,应绕道行驶。

 

 

表8.2-1 几种降噪措施的降噪情况对比表

措施名称

适用情况

降噪效果

优点

缺点

搬迁

将超标严重的个别用户搬迁到不受影响的地方

可完全避免建设项目的噪声影响

降噪彻底,可以完全消除噪声影响,但仅适用于零星分散超标的住户

费用较高,适用性受到限制,且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声屏障

超标严重、距离道路很近的集中敏感点

声屏障的几何形状主要包括直立型、折板型、弯曲型、半封闭或全封闭型。隔声量基本可达到6~15dB。被保护敏感点的环境噪声级(Lp)与环境噪声标准值(Ls)的差为建造声屏障的最小噪声衰减量,其设计噪声衰减量(△L)应满足△L≥Lp-Ls。

降噪效果较好,应用于道路路侧,易于实施,受益人较多

投资较高,声屏障的形式可能对视觉景观有影响;仅适用于路两侧近距离(60~80m)范围内超标敏感点;且声屏障高度不宜超过5m。

修建或加高围墙

超标轻微,距离道路很近的集中居民区或学校

普通的用砖砌围墙可降噪3~5dB

效果一般,费用较低

降噪能力有限,适用范围小

普通隔声窗

分布分散、受影响较严重的村庄

隔声窗比普通窗多降噪12~20dB,一般可以降噪15~25dB

效果较好,费用较低,适应性强

不通风,炎热的夏季不适用,影响居民生活

通风隔声窗

分布分散、受影响较严重的村庄

隔声窗比普通窗多降噪12~20dB,一般可以降噪15~25dB

效果较好,费用适中,适应性强,对居民生活影响小

相对于声屏障等降噪措施来讲,实施稍难,受建筑物原有窗子结构的制约

绿化降噪林

适用于噪声超标不严重,有植树条件的集中村庄

乔、灌木搭配密植,树木高大,枝叶茂密的绿化林带的附加降噪量估算如下:

林带宽度为10m时,附加降噪量ldB~2dB

林带宽度为30m时,附加降噪量3dB~5dB

林带宽度为50m时,附加降噪量5dB~7dB

林带宽度为100m时,附加降噪量10dB~12dB

绿化林带具有防噪、防尘、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

要达到一定的降噪效果需很长时间,降噪效果季节性变化大且需要一定投资,适用性受到限制

改性沥青路面

适用于路面较差状况

与一般水泥路面相比,可降噪5dB左右

可降噪,改善交通和生活环境

要达到一定的降噪效果还需要配合其它措施

 

 

3、未来新建建筑降噪建议

根据道路噪声影响预测的结果,建议未来新建建筑应做好墙体及窗户结构的降噪设计,建议窗户结构均应安装隔声窗,以切实保护敏感建筑声环境。在设计住宅楼功能布局时,可将浴室、厨房和电梯间等辅助建筑布置在面向道路一侧,以减弱噪声的影响。道路两侧新建建筑,对声环境较为敏感的,建议业主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时对建筑物本身采用隔声处理措施,例如采取安装隔声窗等,以避免受本项目交通噪声的影响。

4、车辆噪声控制、道路交通管理制度以及路面的保养维修

逐步完善和提高机动车噪声的排放标准。实行定期检测机动车噪声的制度,对超标车辆实行强制维修,直到噪声达标才能上路行驶。制定机动车单车噪声的控制规划和目标,逐步降低其单车噪声值,是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经上述隔声降噪措施处理后,本工程所产生的噪声不会影响或改变区域声环境功能,可以将道路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8.2.6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1)完成各类通道的建设、与相关道路的衔接以及安全标志的设置。

(2)对各类通道进行定期维修,保证其正常通行。

(3)道路维修清除的废渣等固废要及时清运,送指定地点填埋处理。

(4)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充分发挥高等级道路应有的功能,减少交通事故。

8.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对策

经分析,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通过事故概率分析,项目营运期间发生以上环境风险事故的概率极小,环评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可行,在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可将风险事故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项目的环境风险为可接受水平,从环境风险角度分析,本项目实施可行。

8.4 环保投资估算

环保投资包括环保设施、设备、环境监测等费用。根据拟建道路沿线的环境特点以及本报告书中提出的设计、施工和营运三个时段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建议,拟建道路一次性环境保护投资约138万元,全部费用占工程总投资15000万元的0.92%。环保措施直接投资见表8.4-1。

表8.4-1 环保措施直接投资估算及环保工程竣工验收一览表

环保项目

措施内容

金额

(万元)

备注

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

施工期生态环境监控调查

20.0

——

噪声防治

施工期

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施工人员个人噪声防护;在施工道路两侧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15.0

——

营运期

建设单位应与当地交管部门协商,在敏感区域附近设置禁止鸣笛、缓冲带及道路两侧绿化带等降噪措施

5.0

——

地表水污染防治

施工期

施工期设备清洗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循环使用,沉淀池做防渗处理

5.0

——

营运期

路面雨水排入雨水管网,污水排入污水管网

——

计入总体工程投资

空气污染

防治

施工期

施工现场遮挡、围护等

20.0

——

运渣车辆出施工现场时对车轮冲洗

2.0

——

运输线路定时洒水降尘,及时清除尘土;弃渣运输禁止冒顶装载和洒漏。运输车辆用帆布覆盖

5.0

——

表土临时堆场用密目网覆盖,在大风天气采取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2.0

——

营运期

绿化工程配置于项目沿线,降低扬尘及汽车尾气对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

计入总体工程投资

固体废物

施工期

建筑垃圾用于场地平整

5.0

——

表土堆放在表土堆场,用于后期道路绿化

——

计入总体工程投资

营运期

沿路设置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

7.0

——

环境监理

施工期环境监理

32.0

——

环境监测

施工期环境监测(噪声、地下水、地表水、大气)

5.0

——

营运期环境监测

5.0

——

环保验收

监测、编制、评审等

10.0

——

合计

138.0

占总投资的0.92%

 

 

9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9.1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作为二十一世纪倡导的模式,对项目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属于非污染生态类建设项目,其清洁生产主要针对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选用设备先进程度、节能降耗、文明施工、环境管理等方面,具体措施有:

1、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尽量提高动力设备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走向采用最短和可达性原则,减少建设费用。

2、项目施工中通过实施环境监理制度和完善合同约束机制,优化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环境,对削减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程度和产污程度起到积极作用。

3、项目施工过程中尽量采用清洁的能源:项目施工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尽量安排使用电能的设备,运输车辆使用清洁的燃油。

4、施工期过程中采用环保的机械设备,做好施工管理,防止机械空转,防止资源、能源浪费。

综上所述,项目从设计、施工及营运期环境管理方面均体现了清洁生产思想。

9.2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

本项目属于交通工程、属生态类项目,因此不涉及总量控制指标。

 

 

10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计划

从前述分析评价可知,本项目在建设期和营运期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公众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及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需要在道路施工建设期和营运期制定必要的环境保护管理与监测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监测工程给环境带来的真实影响;监督工程的各项环保措施得以实施;并检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预测结果与评价结论是否正确。

10.1 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由于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的环境管理内容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二者的工作时限有先后之分,所以应设立单独的组织机构,采用分阶段负责的方式对本项目进行环境管理。

10.1.1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环保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本工程各个时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重要保证,而环保管理计划的正确实施则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或体系作保证。本工程在建设期的环保工作由建设单位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第一中心执行和组织。营运期的环保监测工作由监测单位组织。环保监督部门均为项目所在地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表10.1-1 环境管理体系及管理程序表

项目阶段

环境保护内容

环境保护措施执行单位

环境保护监督部门

设计期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工程设计

环评单位、设计单位

泸州市环保局

施工期

实施环保措施、处理突发性环境问题

建设单位

营运期

环境监测及管理

监测单位

 

10.1.2 环保管理体系的主要功能

环境管理体系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四川省、泸州市各项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负责监督环境实施计划的编写,负责监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组织制定污染事故处置计划,并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组织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负责本部门的环保科研、培训、资料收集和先进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素质;负责环保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10.1.3 环境管理计划

本项目环境管理计划详见下表。

表10.1-2 本项目环境管理计划

环境问题

管理内容

实施机构

管理

机构

一、设计阶段

 

 

1

道路选线

合理选择路线方案,尽量减少占地,保护农田,减轻居民区大气和噪声污染影响。

设计单位

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第一中心

2

土壤侵蚀

设计时合理选择临时堆场,考虑在道路边坡和沿线植树种草,并设置挡土墙、截水沟、浆砌片石等,防止土壤侵蚀。

设计单位

3

空气污染

在确定临时堆置场位置时,考虑扬尘和其它问题对环境敏感地区的影响。

设计单位

4

噪声

根据噪声预测结果,采取必要的建筑后退及绿化降噪措施,同时在规划建筑设计中考虑建筑物的不同功能布局进行合理布设,减少营运期交通噪声影响。

设计单位

5

道路阻隔

在适当路段设置通道,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

设计单位

6

征地、拆迁安置

本项目为技改项目,不新增用地,不涉及拆迁安置问题。

项目征地拆迁办、地方政府

7

景观保护

选线应精心研究,绿化设计,减少对沿线自然景观的影响。

设计单位

8

水污染

确定施工营地的污水处理措施。防止污染乱排,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设计单位

二、施工期

 

 

1

空气污染

①靠近居民点的地方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洒水,以降低施工期道路扬尘,减少大气污染。洒水次数视当地土质、天气情况决定。

②料堆和贮料场须遮盖或洒水以防止尘埃污染。运送建筑材料的卡车采用帆布等遮盖措施,减少跑漏。

③施工现场及运料道路在无雨的天气定期洒水,防止尘土飞扬。

承包商

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第一中心

2

土壤侵蚀

①路基完工三个月内在道路沿线合适处植树种草。对现有的排水系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修复或重建。

②道路下穿开挖要及时护坡,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③集中堆放表土,项目完工后应及时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

承包商

3

水污染

①在建造永久性的排水系统时,建造用于排水的临时沟渠或水管。

②采取合理措施,如沉淀池以防止河流和灌溉水渠直接排放建筑废水。

③选用先进施工工艺防止污染地表水及施工垃圾等对地表水水质造成污染。

④施工管理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水体。生活垃圾设集中堆放场。

⑤机械油料的泄漏或废油料进入水体后将会引起水污染,所以应加强环境管理,开展环保教育,防止此类事件发生。

承包商

4

噪声

①严格执行噪声标准以防止道路施工人员受到噪声侵害,靠近强声源的工人戴上耳塞和头盔,并限制工作时间。

②加强机械和车辆的维修和保养,保持其较低噪声水平。

③施工单位使用打桩机、挖掘机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应当在开工五日前向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该工程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使用产生噪声污染的设备的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情况。

④禁止高噪声机械午间(12:00-14:30)、夜间(22:00-6:00)施工作业;因施工工艺要求及其他特殊情况须在午间、夜间进行施工作业的,应当事前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午间、夜间施工意见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可在午间、夜间进行施工作业的证明,并公告附近的居民。

⑤尽量避免在法定休息日、节假日施工。

承包商

5

景观保护

①边坡绿化。

②绿化带按景观设计进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绿化。

承包商

6

生态资源保护

①施工过程中,在能产生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应设置临时性的沉淀池,以拦截泥沙。待路建成涵管铺设完毕,将沉淀池推平,绿化或还耕。

②道路两侧取弃土,要与当地规划相结合,取弃土之前应与当地群众协商,做好防护设计。

③临时占地应尽可能少。

④筑路与绿化、护坡、修排水沟应同时施工、同时交工验收。

承包商

7

施工驻地

①加强对施工便道的施工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教育。

②在施工驻地应设置垃圾箱和卫生处理设施。

③工人定期检查身体,以防工人和当地人群间可能的传染病传播,需要时及时处理。

承包商

8

施工安全

①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期间在临时道路上应设置安全标志。

②施工路段设执勤岗,疏导交通,保证行人安全。

③施工期间,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应采取有效的安全和警告措施。以免交通阻塞和人员伤亡。

承包商

9

运输管理

①建筑材料的运送路线应仔细选定,避免长途运输,应尽量避免影响现有的交通设施,减少尘埃和噪声污染。

②咨询交通和公安部门,指导交通运行,施工期间防止交通阻塞和降低其运输效率。

③制定合适的建筑材料运输计划,避开现有道路交通高峰。

承包商

10

振动监控

①强振动施工时,对临近施工现场的民房应进行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②对确受工程施工振动影响较大的民房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承包商

11

施工监理

根据审查批复的环评报告书和环境工程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

监理单位

三、营运期

 

 

1

地方规划

未采取噪声防治措施情况下,距道路中心线两侧55m以内范围临路第一排不宜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2类功能区)。若需要建设,则应安装中空玻璃窗户,以保证敏感建筑物得噪声级别能够达到2类功能区标准要求。

地方政府

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第一中心、

地方

环保局

2

噪声

①全路段设禁止鸣笛标志。②在噪声超标处应修建隔声措施。③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噪声过大的旧车上路。

道路管理处

3

空气污染

严格执行汽车排放车检制度,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车辆上路。

道路管理处

4

车辆管理

①加强车辆噪声和废气排放检查,如车辆噪声和排气不符合规定标准,车辆牌照将不予发放。禁止低速、高噪声和大耗油量的旧车上路营运。

②加强公民教育,使其认识到车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了解有关法规。

道路管理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5

道路绿化

加强对道路绿化的维护。

道路管理处

 

环境管理应注意事项:

1、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到设计中;

2、招标阶段:承包商在投标中应有环境保护的内容,中标后的合同中应有实施环保措施的条款;

3、建设单位:在施工开始后应配备1~2名专职人员负责施工期的环境管理与监测,重点是取土、堆土场的水土保持措施、施工粉尘污染和噪声扰民等。

10.2 环境监测计划

10.2.1 监测目的和原则

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为环保措施的事实提供依据。制定的原则是根据预测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可能超标的地段及超标指标而定。

10.2.2 监测机构

道路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监测应由符合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认证资质和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承担。

10.2.3 监测计划

监测重点为环境空气和噪声,采用定点和流动监测,定时和不定时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计划见表10.2-1、表10.2-2。

表10.2-1 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监测项目

监测点位

监测时间、频次

实施机构

监督机构

环境空气

TSP

在施工现场场界等处设置1~2个监测点,测无组织排放情况

施工期每半年1次,每次连续7天,采取日均值

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

地方

环保局

噪声

LAeq

在项目所在地200m范围内的敏感点

1次/季度、2天/次、

每日采样2次,昼夜各一次

 

表10.2-2 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

监测项目

监测点位

监测时间、频次

实施机构

监督机构

噪声

LAeq

规划沿线敏感点

2次/年、2天/次、

每日采样2次,昼夜各一次

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

地方

环保局

           
 

10.3 环境监理

10.3.1 工程环境监理方案的确定

1、环境监理范围、阶段和期限

环境监理范围:工程所在区域与工程影响区域。

工作范围:施工现场、施工临时设施、施工道路、附属设施等以及上述范围内生产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域。

工作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工程保修阶段环境监理。

监理服务期限: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开始至工程施工保修期满,保修阶段服务期限为自竣工之日起一年。本工程环境监理分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工程缺陷责任期三个阶段。

2、工作目标

环境监理工作目标:依据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以及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投标文件和依法签订的监理、施工承包合同。按环境监理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履行环境监理义务,独立、公正、科学、有效地服务于本工程,实施全面环境监理,使工程在设计、施工、营运等方面达到环境保护要求。按照本报告书提出的管理计划中的措施要求进行监理。

(1)对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造成水土流失破坏进行监理,对所有水土保持设施的内容检查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施工中建造临时沉淀池;暴雨来临前在动土点或其他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点用草垫、塑料薄膜等加以防护;河流、沟渠和排水系统通畅,具备良好的工况;杜绝泥土和石块阻塞河流。

(2)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措施环境监理:对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来源、排放量、水质标准,处理设施的建设过程和处理效果等进行监理,检查和监测是否达到了批准的排放要求。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监理:施工区域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粉尘。对污染源要求达标排放,对施工区域及其影响区域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4)噪声控制措施环境监理:为防治噪声危害,对产生强力噪声或振动的污染源,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治,使影响区域的噪声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

(5)固体废物处理措施环境监理:固体废物处理包括生产、生活垃圾和生产废渣处理,达到保证工程所在现场清洁整齐的要求。

(6)人群健康措施环境监理: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可靠、预防传染疾病、提供必要的福利及卫生条件等方面的措施。

(7)环境监测监理:按本报告监测内容监督实施环境监测工作。

(8)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安装监理:对本工程污水处理、声屏障、环境绿化等工程设施的施工进行监理。

3、监理组织结构和人员职责

根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计划文件,明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环境监理工作。实行工程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由环境工程监理部独立主持本项目的环境监理工作,直接对领导小组和工程总监负责。

4、工作制度

包括工作记录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报告制度、函件来往制度、环境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环保监理会议。在环境例会期间,承包商对近一段时间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环境监理工程师对该月各指标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评议,肯定工作中的成绩,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每次会议都要形成会议纪要。

5、人员设备进出现场计划和准备

结合项目的工期、计划进度及技术特点等实际需要,对投入本项目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定派驻施工现场监理人员(技术人员),承担工程施工环境监理任务。派驻现场的监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环保管理的实践经验及理论知识。监理工程师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师技术职称,监测、试验及现场旁站等监理员应具有(环境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并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监理业务培训。

环境监理部所涉及到办公、试验、生活用房及相关的设施及设备计划安排:办公室、实验室、生活用房在工程建设指挥部所在地附近。项目所需的常用试验用具、用品进场,组建环境监理工程工地实验室,安排环境监理用车,办公室设备、生活设施进场。

编制环境监理工作规划,组建项目环境监理部,在进驻现场前向领导小组、业主提交环境监理机构组成,环境监理人员名单、环境监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定时定岗: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理规章制度,组织全体环境监理人员熟悉合同条件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现场调查,对现场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环境概况全面掌握。

在环境监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施工图设计,在环境监理人员进场前提交环境监理工作规划,并编制环境监理工作实施细则。

环境监理工作规划、工作实施由监理工程师编制,报业主审批。

6、质量控制

(1)质量监控的原则

对施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检查、监督和管理。重视事前控制,及时预防和制止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各种不利因素,防患于未然;严格事中控制,随时消除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各种隐患:完善事后控制,使承包人提交的工程项目符合设计图纸、技术规范、满足合同的各项环保要求。

(2)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环境监理部监理以总监为主的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承包人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检查。

7、组织协调、信息汇总、传输及管理

环境监理部主要将以会议的形式来做好协调管理工作。信息汇总、归档和管理将根据业主要求,参照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规定,结合本工作特点进行整理、分类、造册、归档,并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监测、督促承包人及时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确保工程信息、档案分类清楚、完整、技术档案、图纸资料与实物同步。

10.3.2 环境监理工作内容和方法

1、监理工作内容

(1)施工前期环境监理

污染防治方案的审核:根据具体项目的工艺设计,审核施工工艺中的“三废” 排放环节,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设计中采用的治理技术是否先进,治理措施是否可行。污染物的最终处置方法和去向,应在工程前期按有关文件规定和处理要求,做好计划,并向环保主管部门申报后具体落实。

审核施工承包合同中的环境保护专项条款:施工承包单位必须遵循环境保护有关要求,以专项条款的方式在公司承包合同中体现,施工过程中据此加强监督管理、检查、监测,减少施工期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同时对施工单位的文明施工素质及施工环境管理水平进行审核。

(2)施工前期环境监理

①监督检查水保措施是否按环保对策执行环保措施、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

②监督检查施工过程中各类机械设备是否依据有关法规控制噪声污染;

③监督检查建筑工地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否按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④监督监测施工现场道路是否畅通,排水系统是否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施工现场是否积水;

⑤做好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大家爱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意识;

⑥做好施工期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测、检查、检验工作;

⑦参与调查处理施工期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污染纠纷。

(3)竣工后的环境恢复建立

监督管理环境恢复监测和环境恢复计划的落实情况及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①监督竣工文件的编制;

②组织初验;

③协助业主组织竣工验收;

④编制工程环境监理总结报告;

⑤整理环境监理竣工资料。

(4)现场监理

分析工程施工期间,环境监理工程师将对承包商的环保方面施工及可能产生污染的环节应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对主要污染工序进行全过程的旁站、全环节的监测与检查。其工作内容主要有:

协调现场施工环境监理工作,重点巡视施工现场,掌握现场的污染动态,督促承包商和监理双方共同执行好环境监理细则,及时发现和处理较重大的环保污染问题。

监理工程师对各项工作部位的施工工艺进行全过程的旁站监理,现场监测、检查承包人的施工记录。监理工程师应指导监理员并示范如何进行现场监测与检查,注意事项和记录工程的环保状况。

现场检查监测的内容有:施工是否按环境保护条款进行,有无擅自改变;通过监测的方式检查施工过程中是否满足环保要求;施工作业是否符合环保规范,是否按环保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过程中是否执行了保证环保要求的各项环保措施。

监理员应将每天的现场监测和检查情况予以记录并报告环境监理工程师,环境监理工程师应对监理员的工作情况予以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处理存在的问题。

2、监理工作方法

现场监理采取巡视、旁站的方式。

提示定期对施工现场水、气、声进行现场监测。

环境监理人员检查发现环保污染问题时,应立即通知承包商现场负责人员进行纠正。该通知单同事抄送监理部和业主代表。承包商接到环境监理工程师通知后,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10.3.3 环境监理费用

完成项目监理工作预计需配备2名专业环境监理的监理人员,按每位监理人员的年度工作费用6.0万元,其他费用8.0万元,工期按7个月计,则本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费用为32.0万元。

10.4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内容与要求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因此,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向泸州市环境保护局提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后,项目方可正式运营。

 

 

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1.1 项目带来的环境损失

本项目带来的环境损失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以及项目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造成的生物量损失、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1、土地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

拟建道路永久占地主要是城市道路用地。道路永久占用的土地,将引起小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局部改变,从而造成土地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

道路建成后,各种土地类型未发生变化,建筑面积增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土地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将造成原生态环境小范围内的切割和破坏。从土地利用经济价值的改变来看,项目建成后将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但土地利用方式不会改变。

2、生物量的损失

根据道路占用土地类型分析,工程主要占用土地类型为城市道路用地。道路永久占用这部分土地,将造成一定数量的各种植被类型的损失。在道路施工结束后,将对道路两侧进行植被绿化,种植大量乔木和灌草,因此本项目道路造成的植被和生物量损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

3、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影响损失

工程施工期间和营运期均将造成道路沿线的环境空气和声环境损失。其中水环境损失较小,声环境方面将给沿线规划敏感目标带来一定的损失。

11.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1.2.1 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建设将会对未来泸州市发展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运输改善、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交通

本项目建成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泸州市交通运输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区交通道路网,进一步推进泸州市建设步伐,同时本项目建成后将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

因此,为提高通道整体通行能力,完善泸州市交通道路网,迫切需要尽快实施本项目。

本项目的建设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高、以及抢险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强的特点,从整体上提高路网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2、带动泸州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项目的建成,将使泸州市有更好的交通条件,为当地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有了好的交通条件和好的人居环境,必然带来好的经济发展机遇。

同时,道路建设带动了通讯等各种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城区以及附近的城镇建设与发展加快。使得沿线的交通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3、解决排水问题

目前该片区污水管网铺设已完善,本项目的建设和完成,将对污水管网进一步完善,并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提高城市的污水处理效率,带来明显的环境正效益。

4、安全

交通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运输事故,使旅客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所受的损失减少。一方面,交通事故带来的交通工具毁坏、道路受损、交通阻塞、工作延误等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交通事故也给人带来恐慌、不安痛苦,影响人们的生活。本项目将改善沿线交通条件,有效地降低交通事故率,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泸州市总体规划,是完善泸州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需要,是促进泸州市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必备条件,对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泸州市形象、竞争力和承载力有重要的作用,其建设的意义十分深远,因而其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11.2.2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后,其经济效益是间接的。本项目属非盈利性公益事业工程,项目本身财务收益少,维持工程正常运转和偿还货款需依靠城市维护费和政府补贴,但是该项目建设对城市建设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该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说明该项目在国民经济上是可行的。本项目就交通量、投资费用、经营费用等单因素变化对全部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的影响程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各影响因素在正负20%内变化,全部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10%,经济净现值大于零,说明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11.3 环境工程投资估算及其效益分析

11.3.1 环保措施投资估算

拟建道路工程总投资15000万元,环保投资约为138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0.92%。

11.3.2 环保投资的效益分析

本次道路工程,在施工期及营运期对附近的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较高的环保投资将对工程产生的环境负效益进行弥补。

拟建工程的环保措施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长远的及潜在的。这些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在一定程度保护了道路沿线的环境,使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主要环境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项目运营后,车流量有所增加,随之产生的噪声、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将对沿线环境及规划近距离内的环境敏感点有所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如绿化种植树木、草坪等以减少交通污染对路线两侧生态环境和规划敏感目标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本工程开发建设的同时,实施了绿化工程,不仅有效的防止了道路两旁的水土流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2)环境质量效益

① 增强道路网沿线城市景观,美化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② 由于工程的施工对大气、地表水及声环境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永久性占地会产生一定的生态环境损失,产生环境负效益,但较高的环保投资弥补了部分环境损失。

③ 道路工程的建设以及排水系统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沿线水土流失的风险。

④ 由于路面铺设升级,路况有了较大改善,可以提高车速、降低耗油、减轻扬尘、噪声和废气排放,并减轻了车辆自身的损耗,间接节约了能源、物质资源。

⑤ 项目建成后道路交通设施和交通标志的完善将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完善的道路交通条件,出行安全、方便,降低了交通事故。

11.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本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损益分析可知,本工程建设对区域土地利用、植被、水土保持、景观等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工程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只要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工程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2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建设单位、评价单位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通过公众参与及咨询,可以真正了解公众所关心的环境问题,以便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使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更加公开化,结论更切合实际,确保建设项目实现其预期社会经济效益。

12.1 公众参与的目的

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建成直至营运必将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附近地区民众的生活、工作、学习、休息乃至娱乐,他们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的参加可以弥补环境评价中可能存在的遗漏和疏忽,能更全面地认识环境资源。他们对项目的各种意见和看法能使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完善、更合理,使环保措施更实际,从而使项目发挥更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公众的参与,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本项目的意义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求得大众的支持和谅解,也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另外,公众的参与对于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促进公众加深对本项目基本情况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了解,收集公众对本项目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2)加强公众和本项目建设方及其他相关方的多向信息交流,将公众参与贯穿整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之中;

(3)结合公众参与,弥补环境影响评价可能出现的疏忽和遗漏,进而使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环境监控及管理更趋完善和合理,力求使本项目的建设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取得最优化的统一。

12.2 公众参与的实施

12.2.1 调查对象及范围

本次公众参与的调查范围主要为项目所在区域及周边范围内的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居住人群,调查对象包括沿线受影响的居民、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共发放公众调查问卷116份,其中个人的共发放105份,收回98份,回收率93.3%;团体共11份,回收率100%。

12.2.2 公众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调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举行论证会或听证会等。根据本项目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本评价采用在网站公布建设项目信息、发放调查表格二种方式。

①泸州市人民政府网上公布;

②环评单位协助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发放调查表并对真实性负责,回收后交由环评单位进行统计分析。

12.2.3 环境信息公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第二章第一节的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公开环境影响信息。本项目采取在网站上公示环境信息,共公示两次。

1、第一次公示

环评报告书初编制之际,为了调查本项目直接受影响的公众代表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在公众容易接触到的媒体上发布有关本项目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luzhou.gov.cn/),广泛征求各界对本项目的意见,调查时间为2015年8月5日~2015年8月19日。

2、第二次公示

环评报告书初稿完成后,为了调查本项目直接受影响的公众代表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在公众容易接触到的媒体上发布有关本项目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luzhou.gov.cn/),广泛征求各界对本项目的意见,调查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2015年9月15日。

12.2.4 公众调查

第二次公示结束后,对评价区域内公众进行调查,征求公众对本工程建设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1)调查对象:向项目所在地周边人群、在本地工作的人群、当地政府和企业以及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其他公众发放调查表,对本项目的实施进行调查。

(2)调查人数:由于该建设项目对当地环境影响范围相对较广,发放个人公众调查表105份,团体调查表11份。

(3)调查方式:评价单位协助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发放调查表并负责其真实性,回收后交由环评单位分析统计。

部分调查表及调查结果统计表见附件。

12.3 调查结果分析

12.3.1 第一次公示结果

公示期间建设单位、评价单位没有收到任何形式反馈信息,表明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没有重大的反对意见。

12.3.2 第二次公示结果

公示期间,建设单位、评价单位没有收到任何形式反馈信息,表明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没有重大的反对意见。

12.3.3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1、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调查结果

对项目所在地的周边11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填表情况见附件,具体调查单位和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2.3-1和表12.3-2。

12.3-1 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参与名单统计

序号

单位名称

单位人数

单位地址

单位性质

1

北城天骄业主委员会

1450户

北城天骄9-2-1

社会团体

2

泸州市物资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45人

龙马潭区枫林街4号

企业

3

四川省泸州市地方税务局

140人

龙马大道一段20号

机关

4

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40人

龙马大道一段24号

机关

5

泸州中影小象影院管理有限公司

30人

蜀泸大道泸州大剧院

企业

6

泸州市烟草公司龙马潭分公司

56人

龙马潭区蜀泸大道27号

企业

7

四川乐语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40人

龙马大道巨洋20层

企业

8

四川省福利亿佰家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0人

蜀泸大道27号

企业

9

四川巨洋假日饭店管理有限公司

500人

蜀泸大道27号

企业

10

泸州巨洋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50人

泸州大剧院1楼

企业

11

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分行

124人

龙马潭区蜀泸大道18号

机关

 

根据调查结果,沿线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意见与建议归纳如下:

(1)修建该道路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在调查结果中,所有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都知道本项目,并且都同意本项目的选线和走向,同时他们对该项目的修建都持支持的态度。

(2)该项目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9.09%的被调查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认为该项目建设不会影响环境;90.91%被调查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认为该项目建设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可承受。

(3)该项目建设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

45.45%的被调查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推动和促进作用;54.55%被调查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4)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90.9%的被调查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认为该项目建设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噪声污染;认为该项目建设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植被破坏、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的被调查者分别为18.2%、18.2%和9.09%。

(5)该项目建设对生活质量有何影响

63.64%的被调查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认为该项目建设使生活质量提高,同事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18.18%认为该项目建设使生活水平提高,但环境质量下降;认为该项目建设使生活水平下降,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无影响的被调查者分别为9.09%和9.09%。

(6)对该道路的修建在规划环保方面有何建议和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分行对本项目修建的意见为尽量缩短工期,减少长时间影响;其它调查对象均对本项目修建在规划环保方面无意见。

表12.3-2 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参与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调查项目

单位数

比例(%

该项目建设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同意并支持该项目的修建

11

100

不支持该项目的修建

0

0

该项目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不会影响

1

9.09

有一定影响,但可承受

10

90.91

影响很大,不能承受

0

0

修建该道路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

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

6

54.55

一定推动和促进作用

5

45.45

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

0

0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0

0

植被破坏

2

18.2

大气污染

2

18.2

噪声污染

10

90.9

固体污染

1

9.09

水污染

0

0

该项目建设对生活质量有何影响

生活水平提高,同时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

7

63.64

生活水平提高,但环境质量下降

2

18.18

生活水平下降,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

9.09

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均下降

0

0.00

无影响

1

9.09

对该道路的修建在规划环保方面有何建议和意见

有建议

0

0

无意见和建议

6

100

2、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共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105份,收回98份,回收率为93.3%。调查对象的填表情况详见表12.3-3,公众调查对象情况统计表见12.3-4。

表12.3-3 本项目建设工程公众调查对象情况统计

序号

分类

人数(人)

比例(%

1

性别

55

56.12

43

43.88

2

年龄

<20

14

14.29

20-29

36

36.73

30-39

19

19.39

40-49

13

13.27

50-59

10

10.20

60-69

3

3.06

70以上

3

3.06

3

文化程度

小学

3

3.06

初中

18

18.37

高中

20

20.41

大、中专以上

48

48.98

其他

9

9.18

4

职业组成

学生

14

14.29

个体户

7

7.14

其他(工人、教师、医生等)

77

78.57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的统计显示:本次公众调查在男女比例、各年龄阶段、各文化层次及职业组成方面的比例较均匀,调查的区域也基本覆盖了项目沿线所有敏感点。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公众调查是具有代表性的。

根据沿线公众意见调查表,汇总公众参与调查的结果见表12.3-4。

表12.3-4 本项目建设工程公众参与调查统计结果

调查内容

调查项目

人数(人)

比例(%

该项目所在地交叉口交通状况如何

拥挤

82

83.67

较方便

14

14.29

畅通

2

2.04

通过介绍,您对该项目的了解程度

较清楚

28

28.57

有所了解

53

54.08

不太了解

17

17.35

是否同意该项目的选线、走向?

同意

90

91.84

不同意

1

1.02

不知道

7

7.14

您认为该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不会影响

44

44.90

有一定影响,但可承受

54

55.10

影响很大,不能承受

0

0.00

该项目建设,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2

2.04

植被破坏

14

14.29

大气污染

26

26.53

噪声污染

69

70.41

固体污染

12

12.24

水污染

7

7.14

该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

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

49

50.00

有一定推动和促进作用

36

36.73

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

3

3.06

您认为本项目建设对您的生活质量有何影响

生活水平提高,同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61

62.24

生活水平提高,但环境质量下降

19

19.39

生活水平下降,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

2.04

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均下降

0

0.00

无影响

16

16.33

对该项目实施的态度

支持项目建设

94

95.92

反对项目建设

0

0.00

无所谓

4

4.08

其他意见和建议:注意噪声、扬尘的控制;尽快完工;希望不要破坏绿化植被;避免拥堵,建议晚上修建,白天通行。

根据调查结果,沿线村镇部分居民和一些受影响学生及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归纳如下:

(1)83.67%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目所在地交叉口交通状况拥挤,14.29%的被调查者对该项目所在地交叉口交通状况较方便,2.04%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目所在地交叉口交通状况畅通。

(2)通过介绍,28.57%的被调查者对该项目情况较清楚,54.08%的被调查者有所了解;17.35%的被调查者对该项目不太了解。

(3)91.84%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本项目选线、走向。

(4)44.90%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建设不会影响环境;55.10%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建设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可承受。

(5)70.41%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目建设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噪声污染;26.53%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目建设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大气污染;14.29%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目建设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植被破坏;12.24%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目建设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固体污染;认为该项目建设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水污染、水土流失的被调查者分别为7.14%、2.04%。

(6)50%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希望该工程能尽快动工建设;36.73%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发展具一定推动和促进作用;3.06%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发展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

(7)62.24%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的建设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19.39%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的建设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了;16.33%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的建设对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没有影响;2.04%的被调查者表示该项目的建设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8)95.92%的被调查者支持本项目的建设,4.08%的被调查者对本项目的建设持无所谓态度。

(9)被调查者对本项目路线方案、施工工期方面、沿线环保方面所提意见为:注意噪声、扬尘的控制;尽快完工;希望不要破坏绿化植被;避免拥堵,建议晚上修建,白天通行。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沿线所有的单位及群众都是基本支持本项目建设的,并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被调查者主要希望尽快建设,减轻道路施工期期对环境的影响。

12.3.4 公众意见的采纳及处理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范围广,调查对象基本覆盖了沿线主要受影响人群,人群代表性强,方法规范,公众参与调查表回收率较高。对于公众提出的意见,本项目环评小组及时跟业主进行了汇报和沟通,通过与业主、设计部门、建设单位及当地政府的协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现将本项目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出来如下:

公众希望项目尽快开工,要保证工程质量,早日通车。评价单位向建设单位反馈这一信息。建设单位表示:按照省委、省政府、交通厅的统一部署,目前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将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将严格执行国家、四川省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

12.4 总结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看出,本项目公众反应较好,建设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本项目建成后将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大部分公众的支持。

本项目应按照公众要求重视项目运营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使工程建设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和运营阶段要进一步充分听取沿线群众的意见,及时沟通,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

 

13结论

13.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龙马大道与蜀泸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包括两段道路位于该处交叉口的整体交叉方式改造(含道路工程、结构工程、综合管网及照明工程等),以及相应的绿化设施、管网设施、人行交通等内容的改造。道路等级均属城市主干道。本项目改造规模为蜀泸大道892.337m,即K0+000~K0+892.887,宽60m,车速50km/h;龙马大道902.047m,即K0+000~K0+902.047,宽52.5m,车速50km/h。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改造部分均为8车道,道路宽度43米。路线平面线形与现有道路一致。蜀泸大道上跨起于主线K0+240位置,K0+240-K0+358.5两侧设置挡墙,K0+358.5-K0+606.5为上跨桥部分,K0+606.5-K0+680两端设置挡墙。龙马大道下穿起于K0+190位置,终点位置位于K0+680。下穿道结构部分为K0+435-K0+505段,其余位置设置挡墙。为组织蜀泸大道人行交通,于蜀泸大道桩号K0+380、K0+628位置设置两处人行地下通道。其中辅道平面线形均与主线一致。非机动车道以现有车行道边线为准,人行道宽度除人行地通出入口需向外延伸,其余与现状一致。挡墙段两侧利用重力式挡墙、板肋式锚杆挡墙进行支护,其余部分及辅道部分与现行标高一致。

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38万元,占总投资的0.92%。

13.2 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为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第21号令《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本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二条‘城市基础设施’第3款‘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本项目设计的道路宽度为43米,不属于“第二类‘限制类’中‘1、用地红线宽度(包括绿化带)超过下列标准的城市主干道路项目:小城市和重点镇40米,中等城市55米,大城市70米(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主干道确需超过70米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有专项说明)’”。因此,本项目为鼓励类建设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

13.3 规划符合性

1、与泸州市路网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泸州市现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新的规划思路,规划重要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等级规划互通式立交与分离式立交建设。蜀泸大道、龙马大道均属于泸州市城区骨干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按道路等级立交建设。因此,项目建设符合泸州市路网交通规划。

2、与《泸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泸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交通设施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加快城市干道改造工程,改善和加强城市建成区公交、出租车场(站、点)设置,优化城区交通管理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本项目属于泸州市城市骨干道路交叉后改造项目,是泸州市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泸州市城区交通管理,分流城区交通压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泸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要求。

3、与泸州市城乡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泸住建规路选(2014)011号)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泸住建规路用(2014)011号)用地性质为城市道路用地,同意本项目的选址和建设。

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泸州市城乡规划要求。

4、与泸州市总体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泸州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两副、八大功能组团”。一核——由中心半岛、城北、茜草组成全市商业、综合服务及文化会展复合中心。两副——南部副中心、北部副中心。

泸州市蜀泸大道与龙马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位于中心城区,而中心城区规划是全市商业、综合服务及文化会展复合中心,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本项目有利于龙马潭区域的道路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泸州市开发的步伐,是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内容之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中心城区乃至泸州市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5、本项目与泸州市打造“两江四岸”规划相契合

根据《泸州市“两江四岸”整体规划建设暨整治工作的意见》和《泸州市“两江四岸”规划建设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泸州市将重点打造“两江四岸”整体规划。本项目的建设,是泸州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志性工程,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泸州市“两江四岸”规划。

6、与沿线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工程区划的协调性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经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满足泸州市环保局批复执行的各项环境标准的要求,道路沿线环境质量能够满足相应的环境功能要求。

13.4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13.4.1 社会环境

泸州市经济近年来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速度,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本项目建设将有力的促进泸州市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13.4.2 水环境

项目所涉及的主要水体中沱江的各监测指标Pi值均小于1,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要求。

13.4.3 声环境

项目道路工程沿线主要控制点昼间、夜间环境噪声均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4a区域要求。

13.4.4 环境空气

本工程大气监测点位SO2、NO2小时均值和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PM10、PM2.5日均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

13.4.5 生态环境

本项目占地主要为城市道路用地,植被主要为原有道路绿化植被。现有蜀泸大道和龙马大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有约1米宽的绿化带,绿化的品种有小叶榕、桂花、香樟、黄葛树、桂圆树、黄花槐、小叶女贞、三叶草、狗牙根等。

本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境结构较单一,人类活动频繁,鸟类组成相对简单,种类较少,但该生境地处人类活动区,食物资源丰富,因此,鸟类种群数量大,优势种突出。工程影响区域内无国家及省级珍惜保护动物。

本项目沿线附近水体为沱江,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鱼类分布,无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

13.5 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13.5.1 社会环境

项目的建设运营将促进泸州市路网完善,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3.5.2 生态环境

本项目工程占地为城市道路用地等。施工期生态影响主要为水土流失,土石方施工前在建设区内、外建好排水、导流设施,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本项目建成后,工程对沿线绿化植被的损失占总量的比重很小。加强工程两侧行道树和绿化隔离带的建设,绿化隔离带宜采用乔、灌、草结合种植方式,道路绿化工程实施后,沿线生态环境将得到恢复和改善。

13.5.3 水环境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期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清洗、场地卫生清洁等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依托道路周边污水处理设施,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营运期城市道路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通过雨水管线和路面径流的方式进入受纳水体。根据文献资料以及类比分析,雨水和路面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较低,项目营运期产生的污水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13.5.4 声环境

1、施工期

(1)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及表4.3-1所示结果表明,昼间施工机械在距施工场地40m外可以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m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从推算的结果看,噪声污染最严重的施工机械是打桩机,一般情况下,在路基施工中将使用到这种施工机械,其它的施工机械噪声较低。

(2)道路施工噪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污染行为,一般的居民均能理解。但是作为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文明施工、环保施工,并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如设置移动式声屏障等),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该项目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噪声,对路线附近居民区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施工时较大产噪设备尽量避开休息时间施工,尤其在夜间22:00至第二天06:00期间不可施工作业;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人、物、材料等,并有专人指挥施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工,尽量缩短施工噪声对民众的影响;施工设备尽量采用先进低噪声设备,在应用于敏感点附近的施工作业设备,应保证做到定期保养、维护,降低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程度。

施工期噪声是暂时的,在施工单位已采取相应降噪措施的情况下,本报告认为该项目施工期噪声是可以接受的。

2、营运期

营运期噪声主要为交通噪声,在只考虑距离的情况下,根据交通噪声预测结果可知,在营运期近期(2016年)2类标准范围内昼夜间均可以达标;在营运期中期(2021年)2类标准范围内昼间达标,夜间噪声值超标,超标量为0~3dB(A);在营运期中期(2026年)2类标准范围内昼间达标,夜间噪声值超标,超标量为0~4.9dB(A);在营运期远期(2035年)2类标准范围内昼间达标,夜间噪声值超标,超标量为0~4.9dB(A)。由于本预测条件未考虑地形变化和绿化带对噪声产生的降噪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的隔声降噪作用。根据既有的测试结果,10~30m的绿化林带可降噪2~4dB(A);且本项目道路拟采用低噪声路面、控制车速等降噪措施,进一步降低项目交通噪声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因此工程采取防护措施后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13.5.5 环境空气

1、施工期

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扬尘和废气,采用封闭施工,运输车辆出施工现场对车轮进行冲洗,避免将渣土带出施工现场,造成扬尘污染,施工现场、车辆运输路线定期洒水降尘等措施降低施工期扬尘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和施工方式的情况下,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明显影响。

2、营运期

营运期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和扬尘。目前,本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大气环境容量较大。尽管远期交通量加大,但汽车尾气污染可以通过加强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进步,以及采用清洁能源加以缓解,同时结合绿化设计,选择有吸附或净化能力的灌木、乔木,种植多层次绿化带。

13.5.6 固体废物

1、施工期

施工期固废主要包括建筑垃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1)项目土石方及建筑垃圾

本工程土石方工程总量16.68万m3,其中挖方8.34万m3,填方2.72万m3,弃方5.62万m3。施工工期短,桥墩、隧道和人行地通挖出的土石方,需要回填或调出的临时堆放在开挖处附近,堆土增加防雨布覆盖措施。废弃的土石方直接装车运至云台村弃土场,不在场地内堆放,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由土方接收单位泸州沱江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不另设集中的土石堆放场地。

(2)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0kg/d。在施工场地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经集中收集后统一送附近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2、营运期

城市道路在营运期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应当在道路旁边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进行收集,路面垃圾由市政清洁人员定期进行清理,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13.6 水土保持

水保方案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的综合体现,可以有效地缓解项目承受的水力侵蚀,减少道路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方案中的防护措施在施工阶段都将于路基工程同时或提前进行(挡土墙类)。施工阶段水土流失量施工初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随后将逐渐减少,施工后路堤边坡的防护工程大部分结束,边坡植被已开始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将得到遏制。

本项目只要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同时落实防护工程预植被恢复措施,随着道路绿化带的建设,在营运1~2年后,道路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沿线各种设施的水土保持效果将恢复到建设前水平,甚至优于建设前水平。

13.7 环境风险分析

经分析,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由于交通事故而引发的环境污染。

本项目道路不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通过事故概率分析,项目营运期间发生环境风险事故的概率极小,环评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可行,在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可将风险事故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项目的环境风险为可接受水平,从环境风险角度分析,本项目实施可行。

13.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损益分析可知,本工程建设对区域土地利用、植被、水土保持、景观等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工程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只要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工程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9 环保投资

根据拟建道路沿线的环境特点及本报告书中提出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三个时段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建议,本工程环保总投资138.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0.21%。

13.10 公众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96.7%的被调查对象支持本项目的建设,无反对意见。

13.11 结论

本项目符合当地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本项目是对原有道路的改造,道路沿线除了8棵古树名木——小叶榕桩景,无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域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特殊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项目周围无大的环境制约因素。项目建设对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加速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造,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是十分有益的。被调查单位及个人支持本项目的建设,虽然拟建道路开发建设和运营产生的交通噪声、振动将会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书中所提出的减缓措施和保护措施,真正落实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的“三同时”制度,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降至环境能够接受的最低程度。

综上,本评价认为,只要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后,本项目的建设从环保角度而言可行。

13.12 建议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四川省的各项环保法规和要求。

(2)强化施工期的各项管理工作,制定合理施工计划和污染防治对策,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和当地环保部门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3)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强化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工程竣工后,各项环保措施需经环保主管部门主持验收。

(4)道路投入运营后,相关部门应把道路管理放在首位,及时做好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养护。

(5)对报告书提出的环保、水保措施应尽快落实,防治对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造成影响。

(6)实际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单位及现场工作人员的环境法规宣传,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建设项目施工中的自觉行为和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7)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应将环保责任制纳入施工招投标合同,施工建立中应配备环保专职人员,确保施工期环保措施的落实。

(8)营运期对环境敏感点及事故多发地段应设立醒目的提示板或警告版,并公布事故急救电话。若发生交通事故,必须及时就近向交通部门报告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减小危害。

(9)本环评建议运载危险品、油类产品等车辆绕道而行,规划特定的运输路线,不在周边道路内通行。

(10)本项目景观、绿化建设工程,在树种选择时,应考虑与环境相容,且不得引入外来物种,以本土物种为佳。

 

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电  话:028-86258172/86258173/028-86258174/86258095  传  真:028-86258093/86258552

电话:010-64333009(北京) 028-86258512(成都)   023-63310070(重庆)  传真:010-64331567(北京) 028-86258093(成都)

电子邮件:zhongwangzp@163.com  版权所有 ©www.zhongwang51.com 蜀ICP备17031917号-3

收缩
  • 电话咨询

  • 13981926226
  • 13438092049
  • 15002826330
  • 18980684029